情绪动员:社会运动中的双刃剑
上述女性主义者内部对德普案看法的分歧揭露出Metoo运动发展至今的离心力 , Metoo运动本质上确实存在这样的模式:以一种性别正义的基本共识 , 站在弱者的一边 , 形成一种网路行动的私力救济 , 以打破对家庭暴力和性骚扰等缄口不言的性别文化 。 这种社交媒体发起的网络赋权不一定通过某种严格的程序正义 , 例如司法程序对证据的认定 , 而直接采用声援等支持方式帮助被害者 。 从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等人开始 , 一轮又一轮的Metoo运动也确实或多或少形成了一种超越法律的泛伦理化的道德思维 , 贯穿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介的报道和舆论的反应 , 甚至也影响了司法判决的过程 , 呈现出一种无序、散射的、以网络为发展中心的社会运动的新形态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Metoo运动确实暴露出了自身的某些缺陷 。 在所遭遇的保守势力反击中 , 最多的一个质疑就是反对家暴、性侵的同时 , 如何杜绝利用Metoo运动的同情心来恶意陷害、勒索无辜者 。 司法实务中常见的“反对性侵”和“名誉权侵害”两权相争 , 二者孰胜孰输的关键就在于举证——只有更多的证据才能在法律程序中争取更多的胜算 。 而德普案的特殊之处在于 , 它是一个家庭暴力的metoo案件 , 性和情感权力的倾轧发生于私下的亲密关系而不是需要创造机会才能得逞的工作场所中 , 暴力得以在更加隐匿和封闭的环境下发生 , 降低了可证性 。 再加上二人的职业都是与八卦和猜测形影不离的好莱坞演员 , 事件的表征受到太多干扰 。
本文图片
当地时间2022年5月27日 , 美国弗吉尼亚州 , 费尔法克斯法院的艾梅柏·希尔德(Amber Heard)支持者 。
除了法庭内的现实困难 , 这场斗争的残酷之处也在于它的最焦灼的阵地已经转移到法庭外的社会陈规和文化道德中 。 德普之所以能够在舆论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 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撬动了更多的“情感杠杆” , 并且调取了比传统媒体更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资源 。 而这个杠杆的支点依然是文化中的厌女症 。 保守势力通过把艾梅柏塑造成处心积虑的捞女形象 , 把德普描绘成无辜的、充满人情味的成功演员 , 将二人打造成简单对立的人物形象 。 在推特和reddit论坛中 , 很多来自男性用户的观点称 , 女性竟然可以随意站出来指责性侵并且因此得到支持 , 是一种“性别特权” 。 “一个婊子可以就此轻易地毁掉一个正直的(男)人”——殊不知这里依然是父权制框架下性别特权者认为“平权就是失权”的思维 。
德普比韦恩斯坦幸运的原因也在于 , 本案的时间节点发生在美国保守势力回潮的大气候下 。 右翼势力意识到了娱乐业也是必须要保住的文化战争的阵地 , 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反攻 。 过去数年Metoo运动风起云涌 , 以男性为主流的保守势力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历了一段压抑的“相对剥夺感” , 这种父权既得利益者积压的结构性怨恨和不满的情绪构成了本次德普案狂欢的心理基础和动力 , 进而发展成德普案中羞辱讽刺艾梅柏的集体网络行为 。 Metoo运动常见的家暴受害者的“悲情动员”和性别正义的“情感召唤”不但被德普支持者的“戏谑和恶作剧”消解了 , “正义的愤怒”这一策略也几乎被保守势力原封不动地采用:德普支持者“下一个被诽谤的可能就是你”的观点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 这是父权制对女权主义者在Metoo运动中“下一个被家暴的就是你”和“我也是”的直接回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南京胖哥|南京胖哥谈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别说女性,男的也经不起这样暴打
- 人这一辈子 一段人生,如果只有一条路,一种选择,一个答案
- 如果你问另一半对婚姻什么想法和态度?如果Ta给你一个相对完美的答案 婚姻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凑合着过日子
- 如果你问另一半对婚姻什么想法和态度?如果Ta给你一个相对完美的答案 如果你问另一半对婚姻什么想法和态度?
- 用最简单的文字 没有找到答案,就很难做到,会是透明的
- 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情绪?大部分人的第一答案是生活 决定情绪的,到底是事情本身,还是我们自己?
- 什么样的人会让异性永远保持新鲜感?网上众多真实案例中 什么样的人会让异性永远保持新鲜感?
- 不言不语,是不是最好的答案
- 我最近接到一个案例 男生和女生吵架后,为什么会沉默?
- 拿得起 一个人,放下了你,眼神里,总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