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孩子做家务是高阶思维活动( 二 )


家长要认识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 在我看来 , 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孩子做家务是高阶思维活动
文章图片
劳动可以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
我们就以家庭生活劳动中的“整理和收纳”为例 。 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 , “整理和收纳”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全过程 。 我认为 , 这项内容的价值并非仅仅是为了提高生活能力 。 整理物品涉及分类(判断物品属性及差别)、归类(不同物品的共性或关联)、整合(决定哪些物品一起存放)、条理性(物品放置的合理性以方便使用)、逻辑分析等 , 这些都属于高阶思维活动 , 实际上是集合思想的启蒙 。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被称为“日式搬家”的服务 , 我猜想可能是上述一系列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 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是信息的海洋 , 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信息 , 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 是未来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一项重要能力 , 而这项能力的养成就始于生活 。 至于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 更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
劳动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我很早在教学中就发现 , 做家务的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时会表现的更好 。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 , 因为从来就没有纯粹的体力劳动 。 肢体活动与大脑活动紧密联系 , 活动或劳动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 , 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有约30%的神经与人手相连 , 密集的神经连接决定了肢体动作的精细程度 。 如果早期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手指活动 , 这部分的神经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 行为上就表现为“笨手笨脚” 。 顺便讲 , 这一区域中有约40%的神经与人的面部(包括发音和舌、咽等)连接 , 因此人类可以用丰富的表情来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 。 缺少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孩子有可能这方面的发育会受到影响 , 甚至形成障碍(如不善表达 , 表情呆滞等) 。 有研究表明 , 我国青少年中感统失调(Sensorydisorder , 即“学习能力障碍”)的比例已经相当高 , 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孩子做家务是高阶思维活动
文章图片
劳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劳动为什么能提高学习效果?因为劳动可以使学生体验真实完整的认知过程 , 是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 有更多的脑区处于活跃状态 。 例如 , 初中生物课有《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章内容 , 教学时间大约数周 。 谁都知道 , 几周的时间不是被子植物的一生 , 因此学生只能靠熟记课本内容来“掌握”知识 , 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容易忘记 , 必须花大量时间反复巩固复习 。 但如果让学生种植一片小麦(十几平方米即可 , 或用种植箱) , 观察植物从播种萌发到长熟收获的全过程 , 书本里的知识就自然通过体验掌握了 。 其实这样的学习并不多花时间 , 因为每天只用几分钟观察和操作(观测和记录生长情况) 。 我们称这样的课程为“线状课程”(有“长度”没有“宽度”) , 实践证明 , 与记忆书本内容并反复复习巩固相比 , 这样会使学生记忆更加长久(甚至终身不忘 , 因为情绪体验参与了认知过程) , 实际上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 而且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和品质 。
劳动(实践)可以激活书本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确切的说是记住)了书本里的知识 , 但这些知识只是“静态”的“死知识” , 需要通过实践(劳动)激活 , 才能变成“动态”的、“可用的”“活知识” 。 我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点 。 有一次我感觉耳朵有些异常就去医院看病 , 那天恰好赶上医生实习 。 职业情怀使我很乐意把自己当成教具供他们学习 。 他们轮流给我检查耳道 , 边检查边询问 , 我听的出来 , 他们的问话都是教科书上语言 。 结果谁也没发现问题 。 老师过来看了一眼 , 随口说 , “你们要注意 , 这是经常出现的典型情况(典型情况居然学生们都没看出来!)” 。 实习生们又看了一遭还是没有看出问题 。 这时老师又过来 , 用镊子从耳道里夹出一根碎头发(我几天前刚理了发) 。 我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是写在了教科书里 , 但我想如果只背书不实践 , 那些知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