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医美营销混战升级:新医院“获客成本至少八千元”( 三 )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用户|医美营销混战升级:新医院“获客成本至少八千元”
文章图片
医美小白VS“黑医美”
近几年 , 有皮肤科医生会收到越来越多的因做医美而整坏了皮肤的患者 。 深圳青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江林向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在医美领域 , 光电产品是物理剥除问题皮肤 , 刷果酸是把角质层剥掉 , 属于化学剥除问题皮肤 , 这些对身体都特别不好 , 同时皮肤问题的根源因素并未真正消除 , 很容易导致复发 , 而这些操作本身对身体损伤也很大 , 长期累积后 , 患者的皮肤问题将更严重 。
当谈及光电类项目在中国会火多久时 , 江林称 , 只要有真正功效的产品没有出现 , 光电类产品就会一直走下去 。 而且光电类医美项目收费高 , 属于医院的创收来源 。 “要知道 , 所有的医美光电类项目都是先伤害后再生 , 对于问题肌肤 , 需要先调整到正常状态 , 才可以考虑做光电类项目 。 ”有资深化妆师向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解释道 。
当下医美产业的灰色地带较多 , 不仅对不同人群的医美方案没有标准 , 不同的医生操作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别 , 更不用说参与者鱼龙混杂的现实了 。 Jason@超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医美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黑医美” , 业内一直在与“黑医美”搏斗 。
由于医美市场的混乱 , 大多数做医美的消费者抱着“不要把我治疗得越来越差”的心理 。 Jason@超直指 , 因为“黑医美”的存在 , 正规的医美机构很难向消费者说明自己正规 , 也因价格相差太大 , 很多患者会直接选择价格低廉的“黑医美” 。
没有医疗美容资质的美容院更是乘机撕开了一条灰色的产业链 , 以充值的方式“捆绑”中老年消费群体 。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除了有日常的美白、祛皱等脸部护理和肩颈按摩之外 , 一些美容院还增设了咽喉腺体调理、私处护理等特殊项目 。
消费者周阿姨向第一财经采访人员痛诉道 , 在一家美容院充值了16000元后 , 对方提出有快速好、中速好、慢速好三档可选 , 不同效率代表不同价位 。 最终 , 美容院并没有兑现“包治好”的承诺 , 而是让周阿姨的局部问题更为严重 。
余桐则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如果是脸部的手术最好去三甲医院、抽脂可以选专科医院、而一般护肤类差不多就可以 , 目前去的都是正规机构 。
据了解 , 很多黑诊所甚至操作整形外科一级手术 。 尽管监管在行动 , 媒体在宣传 , 仍有消费者铤而走险 。 而黑诊所没有太多负担 , 出现问题可以换个地方继续做 。 这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现如今 , 医师、医美机构在小红书、抖音、快手上打广告的现象屡见不鲜 , 王忠堂称这是黑白灰三大势力在同台比拼 。 他解释道 , 黑主要指无资质 , 包括无营业执照 , 无符合资质的医疗团队 。 灰指的是公立医院的医生 , 利用公立医院背书 , 引导患者到他所希望的机构接受服务 , 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 。 因医生、机构都有资质 , 因此归类灰色产业 。
艾瑞咨询《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20》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000家 。 在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当中 , 依然存在15%的机构超范围经营的现象;此外 , 行业黑产依然猖獗 , 经过估算全国依然有超过80000家生活美业的店铺非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 。
行业合规成共同心愿
头部的医美机构都希望行业能早一点规范化 , 不至于陷入与“黑医美”的竞争中 。 汤珣表示 ,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一个成熟市场的基本表现 , 完善的监管和执法才能消除劣币驱逐良币的非常态 , 医美这个品类的发展很迅速 , 但其实壁垒还是很高 , 如果没有监管的介入和完善 , 很难期待行业龙头快速成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