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赏罚分寸 教你如何赏罚更有效( 二 )


当然 , 赏罚之间的学问远不止三条 , 因人而异 , 因时而异 。如果施教者足够用心 , 那么就一定能把赏罚之间的分寸把握好 。
“赏罚”的心理学解释
赏罚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赏罚在心理学上出现在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中 , 主要是从某个刺激的效果来谈的 。具体来说就是 , 凡是可以让某个行为反复多次出现的刺激 , 对于这个行为而言 , 就是一个奖赏;而会让一个行为不再出现的刺激 , 对这个行为而言 , 自然就是惩罚了 。一块入白兔奶糖可能会让小朋友安静地看五分钟书 , 但对一个成年人而言 , 却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 因为大白兔奶糖不足以对成年人产生“赏”的效果 , 当然 , 也就不是一个用于“赏”的好的选择了 。说到这哩 , 你也许会恍然大悟 , 为什么有些奖励在旁人看来很有效 , 但对受到奖励的人却不产生作用 , 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
训练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 , 帮助运动员在时间有限、条件同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动作流畅地表现出来 。然而 , 要形成任何一种自动的行为 , 无论是简单到走路、骑车 , 还是复杂到在蹦床上做一个团身720度空翻 , 都必须依靠不断的重复才能形成 。
重复是无聊而乏味的 , 如何让运动员在无聊和乏味中坚持下来 , 如何有效地赏罚就成为了关键 。多年来 , 教练员们在训练场上总结出的许多赏罚之间的尺寸拿捏方法 , 如今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学的各个领域 。
赏罚与用人
据《史记》记载 , 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为避内乱 , 流亡他乡十九载 , 历尽艰险 。即位后赏从亡者及功臣 , 从亡者壶叔未得赏赐 , 以为不公 , 便问文公 , 文公答曰:“夫导我以仁义 , 防我以德惠 , 以受上赏;辅我以行 , 卒以成立 , 此受次赏;矢石之难 , 汗马之劳 , 此复受次赏 。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 , 此复受次赏 。三赏之后 , 故而及子 。”
行赏论罚 , 乃是君王为政治国、管理百官的重要手段 。似晋文公深谙并善用此道者 , 必然君臣和谐 , 政治清明 , 国富民强;反之 , 妄行赏罚 , 必然纲常悖乱 , 政治黑暗 。历史长河中 , 正反事例俯拾即是 。
由此笔者想到的是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尚且如此重视此道 , 那么 , 在加大防腐倡廉力度的今天 , 在政治清明的社会里 , 各级领导者更应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 在用人时行使好赏罚之道 。
为官者惟有不忘国家安危、百姓苦乐 , 方能凡事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否则 , 就容易考虑个人权位、一己私利 , 就容易掺杂个人情感好恶、私心杂念 , 就难免用人失察 。唐太宗不仅重用曾助太子李建成谋逆的魏征 , 还采纳他的建议 , 宽恕李建成的旧党 。如此赏罚便是宽宏大量 , 从善如流 。
孔子言:“巧言令色 , 鲜矣仁!”忠诚耿直之士常出逆耳忠言 , 让人直觉麦芒在背 。而巧言令色者 , 长于察言观色 , 揣摩上司心思 。人都有喜怒好恶 , 倘若一时放松警惕 , 便坠入云里雾里 , 难辨是非黑白了 。齐桓公初用仇敌管仲而成霸业 , 后却死于阿谀臣子易牙之政变 , 赏罚之道的正确与否是两种结果的根源 。可见明辨是非的赏罚是多么困难 , 又是何等重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