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没有比这更深的爱,也没有比这更深的痛( 五 )


和女性欲求及身体紧密相关 , 方蕾的春梦是一种更专属于女性的疯癫 , 同时也更容易遭遇打压 。 然而相似的是 , 两部电影都利用无法被权威(科学或者宗教)定论或拯救的病征 , 展示了女性被压抑的欲望向非理性空间的恣意逃窜 。
从疯癫与女性的关系延伸开来 , 我们会发现一组看似矛盾的事实:如今 ,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阁楼上的疯女人”实际上是男权叙事对女性的污名与禁锢;然而与此同时 , 我们也能看到近年来一些优秀的女性作品把“疯癫”作为一种建构性的力量 , 去解放被压抑固化的女性形象 。
《混沌互渗》 , [法]菲利克斯·加塔利著 , 董树宝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0年2月 。
在杨荔钠的电影中 , 不受理性控制的女性意识往往和流动的水体相关 。 《春梦》里有无边的水色见证旖旎的梦境 , 尔后冰冷的湖水企图吞噬女儿的生命 , 则象征自我意识的危险;《春潮》结束在流淌的潮水间;在《妈妈!》中 , 女儿的首次发病导致彻夜未归时 , 机位下沉 , 地上的积水映出她的摇晃的倒影 , 昭示着被冲击扭曲的自我 。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在大海边 , 母亲悠悠地推着女儿的轮椅走在沙滩上 , 而女儿在画外音里说:“妈妈是海 , 我是一滴水 , 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 。 ”母亲和女儿是水的传承和延续 , 父亲则游离于母女关系之外 。 水域再一次成为女性的专属象征 , 和女性代际间的纽带 , 见证半世疏离后的和解 。 杨荔钠在《关于〈妈妈!〉 , 我有这些话想说》中也解释道:“大海是她们的精神家园 , 海浪象征母爱的力量也代表人生的浪潮 , 女儿奔着妈妈学走路回到了人刚出生的样子 , 生命本来就是轮回重来 , 反之大海也同样以她的胸怀拥抱世间所有热爱她的生灵 。 ”
这个大海边的镜头时不时被海水淹没 , 仿佛水体对母女俩投来主观的凝视 。 很多人在这个场景里揣测出死亡的意味 。 这对走向大海的伶仃母女 , 也许是在拥抱所能获得的最体面的结局里 。 这也让影片淹没在无边的苍凉之中 。
妈妈!|《妈妈!》:没有比这更深的爱,也没有比这更深的痛
本文图片

电影《妈妈!》剧照 。
和《春梦》《春潮》一样 , 杨荔钠在看似温情的《妈妈!》里也拒绝提供一个圆满的结局 。 尽管上文中说“疯癫”也可以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 , 但它并不是一个安全的乌托邦 , 而是女性在无路可逃的沉闷生活中杀出的一条血路 。
疯癫了 , 然后呢?福柯观察到 , 尘世中的愚人面临着两条路 , 河流与医院 。 前者代表遗弃 , 后者代表规训 。 这也恰是杨荔钠影片中“疯癫”的女性角色所面临的仅有的两种归宿 。
其实 , 在《妈妈!》的官方宣推及影评讨论中 , “女性视角”或“女性主义电影”都是核心词 。 很多人自然地认为这是一部“女性电影” , 聚焦了平时被大银幕驱逐的、不够年轻漂亮的女性形象与其困窘 。 但同时也不是没有争议 。 豆瓣短评区一个名为momo的网友就认为:“主创团队过于强调女性团队 , 但是电影呈现出的效果明明做得没有那么好 , 但好像就因为是女性团队只能夸不能批评一样 。 ”这条评论获得了265个赞 。
妈妈!|《妈妈!》:没有比这更深的爱,也没有比这更深的痛
本文图片

电影《妈妈!》剧照 。
“没有那么好” , 是很多人的共识 , 包括我 。 《妈妈!》在表达上多有保留 , 出现明显的节奏混乱、逻辑断裂和自相矛盾 。 比如这篇影评完全没有提到文淇饰演的周夏 , 因为她的片段实在太突兀 , 即使经过我的主动脑补;影片更遭人诟病的一点是极为书面化的台词和悬浮的场景 。 对于许多人而言 , 角色设定与大众的距离决定了共情的限度;如前文中所说 , 我个人也特别遗憾影片展现的女性角色都太传统 。 虽然声明了“不是所有女人都是母亲 , 但所有女人都是女儿” , 结尾处还是借由抱着孩子的周夏 , 给影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都贴上了一个名为“母亲”的身份标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