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没有比这更深的爱,也没有比这更深的痛( 二 )


这样轻微的龃龉甚至没有持续太久 。 在女儿确诊阿尔茨海默症后 , 矛盾就更进一步转移为母亲对女儿的拯救 。 母亲知道女儿病情的第一句话尤为动人:“对不起 , 我真希望这个病是我得 。 ”大概也让很多观众流下了观影时第一滴泪 。 母亲的爱过于宽宏 。
妈妈!|《妈妈!》:没有比这更深的爱,也没有比这更深的痛
本文图片

电影《妈妈!》剧照 。
在这种“为母则刚”的共识之外 , 已经在近年贡献过多个优雅老年女性形象的吴彦姝 , 又额外拟造了超越现实的特色 。 她劈腿下腰做瑜伽 , 丝毫不像八旬老人 。 这是用轻盈得夸张的方式告诉女儿:退休的二十年来都是你照顾我 , 如今 , 我可以为你兜底 。
有了这份母性的“超能力” , 虽然阿尔茨海默症是《妈妈!》主要刻画对象 , 但你并不会产生观看哈内克的《爱》时对疾病与衰老的终极恐惧 。 记忆与能力退行 , 即便在病理上无法被逆转 , 其伴生的焦虑感 , 却逐渐被无往不胜的母爱所攻克 。 疾病甚至成为一种母女关系的弥合工具 。 观众不会在任何一刻产生多余的揣测 , 担心失去耐心的母亲会把枕头蒙在女儿的脸上直至窒息 , 如同《爱》中的老年夫妻 。 因为大众认知内的母女关系就是这样 。 《妈妈!》展示了一场意料之内的、稳定的单向奔赴 。
妈妈!|《妈妈!》:没有比这更深的爱,也没有比这更深的痛
本文图片

电影《爱》剧照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我感到一点遗憾 。 《妈妈!》中的女性形象 , 尤其是母亲形象 , 完美的地方有些脱离实际 , 而从根本定位上来说 , 又惊人地传统 。 它几乎只是把《世上只有妈妈好》又歌颂了一遍——实际上影片中也真让演员唱了几遍 。 当然 , 不是说母爱不伟大 , 也不是说不应该拍一个作为母亲的女人 , 只是这样的角色在生活中、银幕上、理念里 , 出现得实在是太多了 。 曾几何时 , 乃至今时今日 , 她都几乎是女性应该成为的唯一模板 。 这就不得不让我有点怀念杨荔钠的前作《春梦》和《春潮》里 , 那些有欲求、有缺憾、有棱角、敢冒犯的女性角色 。
爱与痛的边缘:
东亚式母女关系
《春潮》辛辣 , 《妈妈!》温暖 。 喜欢《春潮》的影迷会觉得《妈妈!》矫情虚假 , 而喜欢《妈妈!》的影迷会认为《春潮》偏激刻薄 。 如果不了解前情 , 观众可能都很难想到这两部电影出自杨荔钠一人之手 。 然而观影之后 , 我逐渐开始意识到这两部电影的差距或许并没有那么大 。
换句话说 , 我毫不怀疑《春潮》和《妈妈!》中的故事 , 可以发生在同一对母女身上 。 正如爱和伤害、付出与控制 , 原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 。 在过于灿烂的阳光下 , 也落满了阴翳 。 尽管不惜破坏三部曲完整性也改了片名的《妈妈!》 , 大概率出于妥协市场的考虑 , 对这片阴翳轻描淡写 , 它还是能在秋毫之末流露出来:
影片前半段 , 母女之间刻板而疏离的沟通方式 , 来来回回只绕着生活的细枝末节以及一个遥远的父亲形象打转 。 而这位博闻强记、回顾过往事件永远要带上精确时间点的母亲 , 无疑是上野千鹤子在新书《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中所描述的那种角色:因为过于聪明 , 时常会让女儿在无所逃遁的理解与控制中窒息 。
有一个非常真实的细节:当女儿在彻夜未归后到家——后来才知道是因为病情 , 她忘记了家的方向——母亲看到女儿进家门后 , 一言不发地走开 。 既没有指责 , 也没有关心 。 明明担心到要彻夜守候 , 体面却约束了质询 , 距离感则堵塞了关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