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没有比这更深的爱,也没有比这更深的痛

在中秋节档期登陆院线 , 《妈妈!》在国产文艺片领域算是获得了不错的口碑(豆瓣7.5分)和票房(上映8天票房突破5000万) 。 上映之前 , 就有很多影迷关注这部电影 , 原因是导演杨荔钠的前作、由郝蕾主演的《春潮》 。 这部电影在当年上映时 , 因为对母女关系残酷而现实的刻画 , 获得一定关注 。
妈妈!|《妈妈!》:没有比这更深的爱,也没有比这更深的痛
本文图片

电影《妈妈!》官方海报 。
同样聚焦母女关系 , 并都由女性制作班底打造 , 《妈妈!》和《春潮》对母女关系提供了看似背道而驰的描述 。 不同于《春潮》的刀光剑影 , 《妈妈!》提供了一个温情满满的故事 。 超人般的母亲形象(吴彦姝饰)不遗余力地拯救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女儿(奚美娟饰) 。 然而 , 仔细对比之后 , 《春潮》和《妈妈!》之间或许并不存在那么大的距离 。 当两部电影叠加在一起 , 我们反而能看见东亚式母女关系的一种真相:爱和伤害、付出与控制 , 就是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 。
此外 , 影片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描写 , 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福柯关于“疯癫”的论述 。 疾病夺走了女儿的理性与记忆 。 但恰恰是透过“疯癫”的幻觉 , 她得以直面充满创伤的历史 , 释放被压抑的痛苦与欲望 , 完成了忏悔与和解 。 杨荔钠延续性地使用水体作为这种不受规训的女性意识的象征 。 然而“疯癫”之后 , 女性还能向何处去?本文作者认为 , 杨荔钠通过《妈妈!》的结尾 , 给了一个隐晦而苍凉的回答 。
撰文 |雁城
从《春潮》到《妈妈!》:
成为超人的母亲
早在《妈妈!》上映之前 , 它就已经成为我的九月必看 。 原因在于导演杨荔钠的前作《春潮》 。 虽然豆瓣评分只有7.1分 , 且口碑褒贬不一 , 但《春潮》以其对母女关系残酷而现实的刻画 , 仍成为了当年我的院线十佳 。
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春潮》的主题 , 《妈妈!》继续聚焦一对母女和她们之间微妙而汹涌的情感关系——实际上《妈妈!》(原名《春歌》)本来就和导演的前作《春梦》《春潮》一起组成她的“女性三部曲” 。 作为三部曲的终章 , 《妈妈!》帮助杨荔钠获得了更好的票房成绩(上映8天票房突破5000万)和更高的豆瓣评分(7.5分) 。
拥有类似的关切 , 并都由女性制作班底打造 , 《妈妈!》和《春潮》却对母女关系提供了看似背道而驰的描述 。
首先说说《春潮》 。 郝蕾饰演的郭建波和母亲与女儿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 比起天伦之乐 , 影片描述的更是“战争” 。 冲突总是在三个女性角色之间排列组合式地上演 。 爱裹挟控制 , 付出激发不甘 , 自由煽动背叛 , 悲伤转折成指责 。 影片被人诟病“没有高潮” , 但实际上处处是高潮 。 汽油味蛰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 , 一划火柴就要熊熊燃烧 。
妈妈!|《妈妈!》:没有比这更深的爱,也没有比这更深的痛
本文图片

电影《春潮》剧照 。
《妈妈!》是气质上完全不同的作品 。 比起《春潮》里三代寓居而略显逼仄陈旧的沈阳老商品房 , 《妈妈!》中奚美娟与吴彦姝扮演的高级知识分子母女住在一间阳光充裕的杭州独栋别墅里 。 别墅前还有一方小小的花园 。 空间在剧情发生之前就暗示了主人公的阶层和教育背景 。
母女之间亦有潜藏的龃龉 , 但都被书面化的台词收敛 。 《春潮》里母亲为女儿不嫁人而屡屡口出恶言 , 彼此遍体鳞伤 , 而《妈妈!》前半段出现的最明显的矛盾 , 可能也不过是“今天周二 , 该煎牛排 , 但你准备错了食物” 。 对此 , 杨荔钠的解释是:“母亲出生在民国 , 是文科教授 , 女儿1949年后出生 , 是理科老师 , 她们的教育程度决定日常对话不会像《春潮》中的母女偏世俗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