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唐家路:民艺,回归民众日常生活

传统文化在近二十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 , 特别是目前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 ,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民间美术 , 还是传统民艺、手工艺、文创产品 , 引起了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的高度关注 , 各种概念、各种项目、各种工程 , 令人目不暇接 , 物质与非物质、传统与非传统、民间与非民间 , 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 , 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手工艺|唐家路:民艺,回归民众日常生活
本文图片

山东枣庄陶狮子
历史上的民艺创造始终围绕民众的生产与生活 , 所谓“民艺是生活的艺术” , 是以用为本的艺术 , 甚至就是民众生活本身 。 从接受群体来看 , 民间艺术是历史上传统文化艺术的主流或主体 。 上层艺术 , 或曰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精英艺术、经典艺术 , 它们为少数人所拥有 , 否则何以成为精英 。 历史上各类典籍文献记录的文化与艺术之所以成为经典 , 原因之一与话语权、书写者有关 , 而民间艺术作为芸芸众生的文化创造是传统社会特别是民间社会的主流 , 当然 , 这一主流是一种体量 , 而非文化的高下 , 而文化如何判定高下?传统社会 , 一个地域的一幅年画门神版画“印刷发行”数十万张不足为怪 , 一座庙宇的神仙壁画有多少朝拜者为之动容 , 而一幅宫廷画师、文人画家的作品有多少幸运的人才能一饱眼福?当然 , 这与文化的阶层有关 , 不存在孰优孰劣 。
当下 , 民间的创造不仅显得缺乏 , 以民艺之名的创作理念也越来越雅化、越来越纯艺术化 , 许多的创作离日常生活、物质生活越来越远 , 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远 , 特别是离农民越来越远 。 虽然几十年来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 , 但农民仍是中国社会的重要阶层 , 乡村仍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图景 。 我们强调民艺的精神功能或精神价值 , 从不排斥民艺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审美熏陶 , 民艺自始就为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 并因此而生 , 由此而荣 。 但消解了内涵、远离了生活 , 特别是远离了普通民众物质生活的民艺还能走多远?我们设计、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 , 有多少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有多少是为普通民众而做 , 特别是为农民而做?民艺是民间文化、俗文化的载体 , 是普通民众的艺术 , 当高雅、艺术化成为一种时尚 , 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 民艺对普通民众的价值还有多少?
手工艺|唐家路:民艺,回归民众日常生活
本文图片

南方竹编提篮
毋庸讳言 , 传统民艺正在受到小众文化的追捧 , 而且很多的民艺创作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这种情调 。 陈设把玩、收藏升值、文玩猎奇 , 似乎以前那些粗俗野土的东西不仅会勾起逝去的记忆与情感 , 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的标签和身份的象征 。 历史上民艺的创造主体和接受对象以农民为主 , 可以这样认为 , 民艺主要是农民的艺术 , 当然还有其他手工业者、普通市民等等 , 但主要是民间文化和下层文化的产物 , 其审美旨趣也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特征 。 那种精致的生活方式和纯粹的精神体验 , 距离以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民为主的社会群体仍有较大差距 。 现代社会 , 我们已经消除了阶级 , 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当然也不复存在 , 而针对普通民众甚至农民这一重要群体需求的创作或他们自己针对自己需求的创作何以缺乏?有一个小故事似乎有所启示 。 一个专业歌唱家赴民间采风 , 为了勾起民间艺人唱酸曲儿的兴趣 , 煞有介事地唱了一段改编的信天游 , 听了歌唱家的演唱 , 这位农民当场“哑”了 , 不敢唱了 。 当然 , 这是个例 。 这种文化艺术的碰撞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民间艺人面对所谓专业艺术的自卑和羞涩 。 民艺归根结底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功能、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和发展规律 , 它可以被不同身份与阶层的人所欣赏 , 但倘若被其他艺术趣味所左右甚至裹挟 , 或者为了迎合异样的审美需求而主动改变固有的本色 , 它也就不再是民间的文化与艺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