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奇|成为母亲:一朝老尽少年心——文学中的母性探索( 三 )


写过《人世间》的中国作家梁晓声也触及过这样的问题 , 在小说《我和我的命》里 , 他就讲述了一个因重男轻女观念被遗弃的女孩因祸得福的故事 , 然而 , 最终她还是要面对穷父母、穷亲戚的纠缠 , 挣不脱自己的“天命” 。 出身即命运 , 血缘即命运 , 这是东西方文化都逃不脱的话题 。 《小小小小的火》充分写到了米娅的自我 , 同时也更充分地写到了她的母性 , 她没有让二者发生冲突 , 尽管她只生育了一次 , 只是一个人的妈妈 , 但她对生命的理解和超强的爱的悟性一下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 而受过高等教育的理查德森太太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 却从未对真正的“爱”有过哪怕一点点放下固执和傲慢的谦卑 , 对阶层和身份的迷恋遮蔽了她的母性 , 跟所有人比起来 , 她都更爱自己 , 有点儿像《暗处的女儿》里觉醒后的母亲 。 可见 , 做母亲 , 或者母性 , 并不是熟能生巧 , 需要天赋 , 也需要理性 。
米娅用《圣经·创世记》的“我的骨中之骨 , 肉中之肉” , 形容自己对女儿的爱 , 以及对曾经丢失孩子的贝比的体谅:“作为父母 , 你的孩子不只是个人 , 还是一个处所 , 好比代表永恒的纳尼亚世界 , 你现在的人生、对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渴望都存在于那里 。 每当你望向他 , 就会看到这个世界 。 ……假如你知道该如何到那里去 , 它会成为你永远的避难所 。 ”
【伊奇|成为母亲:一朝老尽少年心——文学中的母性探索】然而 , 就因为理查德森太太的爱迟钝、在学会做妈妈的路上进步慢了些 , 她就被自己最小的“避难所”一把火烧了现实的“避难所” , 这是不是也不公平了些?当然 , 妈妈毕竟是善于原谅的 , 她期待犯错的女儿回归 , 期待自己有机会理解和弥补 。
或许 , 唯有体会这种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连接 , 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女人 , 克服千难万险 , 涉过千山万水 , 经历七灾八难 , 哪怕“一朝老尽少年心” , 也要成为母亲 。 成为母亲 , 哪里是在创造生命 , 简直是在创造自我 , 是给自己机会获得脱胎换骨的新生 , 是让自己亲密关系获得更牢固的根基 , 让自己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找到庇护所 , 让曾经来过世界的自己留下最清晰确凿的痕迹和证据 。 为了这个她自己创造的“小宇宙” , 她甚至愿意承担作为女性的所有“原罪” 。
共同的名字:女性
1984年生的作家张天翼 , 最近出版了一本小说集《如雪如山》 , 她把如雪般细碎的女性日常写成了如山般刻骨的记忆 。 主人公们都叫“lili” , 一会儿是春运火车上为了能坐着回家被列车员摸腿的大学生立立;一会儿是正在医院与产后抑郁抗争的新手妈妈俪俪;一会儿是不得不接受妈妈再婚又老去的少女粒粒;一会儿又是徘徊在出轨边缘的已婚女性栗栗;一会儿是失独老人丽丽……张天翼说 , 女性“可如雪之柔软 , 被人随意掬起嬉戏 , 捏成雪球 , 撮成雪人;也可如山之坚韧刚强 , 不动摇不转移 。 ”她们如此迥异 , 又彼此相通 , 如百合 , 雪不能埋、山不能压 。 而百合的英文名字 , 也恰是lily 。
《82年生的金智英》的作者赵南柱 , 后来又出版了一本书 , 叫《她的名字是》 , 深度对谈六十几个人 , 从9岁的小女孩到69岁的老奶奶 , 写成了27个故事 , 也为了呈现她们共同的名字——“女性” 。 她想通过一个个故事 , 讲述女性的成长伤痛、女性的自我诉求、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 。 故事是新的 , 话题是旧的;然而旧话题依然能引发新情绪 。 比如 , 因为金智英产生的风波 , 甚至发展到两性的尖锐对立 。 而她创造的新词“妈虫” , 更是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