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的父母|《长不大的父母》:父母长不大,孩子就会受伤

文/学乃身之宝
心理学认为,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是普遍存在的 。
也就是说,当我们承认原生家庭对个体存在的影响时,也就“默认”了创伤的代际传递 。
美国心理学家杰拉德·弗洛姆对创伤代际传递是这样描述的:“祖辈或父辈经历了许多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表情;我们有许多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或者恐惧等,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
上述的“表情”,指的是表达情绪、情感 。
意思是说,把几代人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包括祖辈、父辈)知道自己在经历和体验着什么 。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心理创伤在一代人发生了以后,会影响下一代,甚至影响下一代 。
那么,这种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现象怎么才能终止呢?
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尓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加藤谛三的《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简称《长不大的父母》)一书给了我们答案 。
书中介绍了家庭创伤的产生是因为父母成为了家人依赖症的患者,并把自己对孩子的依赖误认作爱,这种爱使孩子痛苦一生 。
这样的父母,其实就是长不大的父母,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个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且依赖心极强的小孩,当成人的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幼儿式愿望,他们就把这些欲望投射到亲子关系,造成“亲子角色颠倒”现象 。
【长不大的父母|《长不大的父母》:父母长不大,孩子就会受伤】在加藤谛三看来,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从不认真面对现实,并尝试解决问题,他们只是通过牵连孩子的方式来化解内心的冲突,结果不仅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快乐,还会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影响其终身,而且这种不良的相处模式代代相传 。
今天的文章,我将结合《长不大的父母》这本书的内容,来具体说说如何终止家庭创伤 。
长不大的父母|《长不大的父母》:父母长不大,孩子就会受伤
文章图片
1.长不大的父母,成为“家人依赖症”患者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啃老族”,说的是长大后有谋生能力,还要依靠父母养活自己的那些年轻人 。
其实,还有“啃小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长不大的父母” 。
加藤谛三在书中指出,小时候没有被爱过的人,即便长大,身上还是会残留着想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的欲望,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
而且,这样的父母在社会中无法得到能给他们带来补偿性满足的事物,比如金钱、名望等,于是他们便尝试从身边的某个人身上寻求补偿性满足,比如配偶,但如果配偶也无法满足后,他们就只能把目标放在孩子身上了 。
也就是说,那些长不大的父母,很容易产生强迫式的恋子情结,导致自己无法离开孩子,进而成为“家人依赖症”患者 。
比如,有些妈妈会和孩子说“只要你过得幸福就好了,妈妈怎么样都无所谓”,还有那些一直告诉自己“只有家人才有价值,只有孩子才有价值”的父母,他们其实是在逃避现实社会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现实,把亲子角色颠倒变成一种强迫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
可见,那些长不大的父母,他们把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以逃避“我是一个缺爱,没有自信的人”的现实,而这也是他们依赖孩子的真正原因 。
长不大的父母|《长不大的父母》:父母长不大,孩子就会受伤
文章图片
2.“亲子角色颠倒“是通过牵连他人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
正常情况下,孩子向父母撒娇才是合乎情理的,但长不大的父母,会向孩子撒娇,而这就是“亲子角色颠倒”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