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黄河风光。|父亲的军毯( 二 )


这些往事 , 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 。 只是这些年 , 父亲长期卧床 , 混混沌沌 , 孙瑞斌忙于照顾 , 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 。 后来 , 父亲安详地走了 。 走时 , 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 。 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 , 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
转眼 , 几年过去了 , 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 。 想当初革命胜利后不久 , 他父亲离开家 , 先后在南京和北京读书 , 毕业到了西北军区工作 , 转业后又在天水、平凉的气象、交通部门工作过 。 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 , 换了好几个单位 , 还在军区干过 , 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 。 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 , 又怎么能找得到呢?
父亲走后 , 孙瑞斌想了很多 。 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 , 但要不是父亲 , 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 , 参加成人高考 , 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 。 如今他已退休多年 , 回眸过往 , 从父辈的身上明白了好多道理 。
那天 , 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 , 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 , 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 。 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 , 参观之后 , 感动不已 。 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 ,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 。 这些物件的背后 , 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 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
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 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 , 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 , 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 。 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 , 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 。 他觉得 , 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
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 。 每一个来参观的人 , 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 , 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 。 孙士田 , 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 , 人们跟孙瑞斌一样 , 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 。 满屋子静悄悄的 , 有老人 , 有中年人 , 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
《人民日报》(2022年08月01日20版)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