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婚姻不幸一样惨的,是工作不幸( 三 )


譬如,有些人在工作里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工作内容的难度,跟自己的能力水平相近;或稍稍再难一点,但通过练习可以掌握并强化;整体而言,有奖励,有成就,有递进,像是设计合理的游戏关卡,让人乐在其中 。工作不仅不是苦役,反而有可能令人“忘我”——这便是具备“适度挑战性”的工作,就像总能从爱人身上,不断挖掘到新的惊喜 。对于享受激情婚姻的人而言,这应该算是幸福的典范 。
也就难怪很多招聘广告,都不约而同把“工作内容有挑战性”当做卖点 。但进一步的问题也来了:这挑战性是否“可持续”?这关系能保鲜多长时间?
现实中常见的情况是,一开始确实有挑战,让人带着成就感工作过一段时日,但随着业务熟练起来,现有的关卡快闯完了,新鲜有趣的关卡又发明不出来 。适配度开始降低,工作内容越来越失去挑战,越来越不满足胃口 。就像是通关之后的游戏,就算再有情怀,一再重玩也难免乏味 。于是“是去是留”的考虑,也便随之萌芽 。
在员工这边,实际的选择并不容易 。没有了挑战固然乏味,但这段已然熟悉的关系本身,却又带来“安全感”——留下来,考验的是耐性,是对这段关系重新恢复的信心;走出去,需要的是勇气,是重新开始一段新关系的顾虑 。
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惧 。
而在公司这边,如何安排工作任务,如何设计回报体系,职业上升路径是否可期,公司业务空间是否足具……这些因素都决定着,到底这段关系能不能经得起“2年之痒”的检验,能不能经得起下一个、再下一个“2年之痒”的检验 。

跟婚姻不幸一样惨的,是工作不幸

文章插图
自然,实际的情况因人而异,因公司和行业性质而异 。就像有人喜欢“有激情的婚姻”,也有人喜欢“细水长流的温情”,有人受不了婚后的冷却,有人倒也习惯了无性的婚姻 。关键在于,当前工作所带来的“感觉”和“体验”,跟此阶段的愿望是不是适配 。
况且,不是每个人都会“痒”,更不是痒了就非得变 。我有一个挚友,本科毕业后就留在高校任教,这一痒就是十五年,倒也没什么动静 。最终在闲暇之余,发挥特长,自学设计,去某创业团队谋了份差事 。这一招很是两全,算是以“出轨”的方式,完美地释放了多余的精力 。
解决方案总是各有不同的 。重点在于,当曾经的可乐冒完了泡,失去了唇齿的刺激,也不再提神醒脑,该如何调谐自己,与新的局面达成一致 。无论是选择重建,或是选择重启,重点都不仅在于清楚自己“选择了什么”,也在于清楚自己“放弃了什么” 。
4.要自由还是要确定?
上文所描述的光景,还算得上是“有爱的婚姻”,尤其适用于大型企事业单位、适用于倡导“以公司为家”的企业文化 。而反过来,在某些行业,在通过频频跳槽实现升值的大背景里,有些人竟渐渐地把这做成了一桩桩“买卖婚”:卖我两年命,买一轮跳槽加薪的机会 。
于是,离婚再婚最常见,从一而终才反常 。甚至有人认为再婚的次数,直接反应了视野的广度 。当然,情况并非如此极端,也并非每个人都这般剑走偏锋 。只是在以升值为首要目的、为跳槽而跳槽的背后,未免添了些薄情的味道 。
既然有这类“要婚不要爱”的现实主义者,自然也便有“要爱不要婚”的理想主义者 。
工作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婚姻可能是爱情的坟墓,浪漫与现实难两存 。故此,便有了一个角色,叫做“自由职业者”,来妥协这个问题 。
跟婚姻不幸一样惨的,是工作不幸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