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世上 , 我们常常为身边朋友颇多心生快意 , 可也往往因对朋友期待过多 , 陷入失意、愤怒、纠结的情境中 。
因此 , 我们需要调整一下心情和视角 , 对朋友多一些平常心 , 多一些包容心 。
朋友可贵 , 但不能过度依赖 。
朋友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 , 也有半路相遇“怦然心动”的 。 无论相遇的方式如何 , 互相照拂、互相关心 , 同时 , 保持一份独立与自觉 , 是少不得的原则 。 如此 , 才能保持友情的“平衡”和张力 , 不至于出现“倾斜”式关系 , 甚至一怒“割袍” 。
但在友人的交往之中 , 一方对另一方过度依赖 , 却颇为常见 。
多年前 , 我的一位朋友感情受挫 , 某天他喝醉了到处寻我不得 , 而我此时正在彻夜加班忙材料 , 许久才见到情绪颇为“崩溃”的他 。 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 , 想及时找到人并不容易 。 而他一见我便斥责我自私、不管他“死活” 。 我体谅他愁苦于心 , 只好说尽好话 , 宽慰再三 。 那几日 , 他成了“祥林嫂” , 我天天陪着他喝酒说话 , 身心俱疲 , 还耽误了不少工作 。 问题是 , 即使我尽力了 , 还动辄得咎 。 事后想起来 , 总感觉哪里不对 。
这事当然是特例 。 但这种一遇见事 , 就全然指望朋友“舍命陪君子”“全力以赴”“全能型应对”的心理 , 谁能说没有过?
过于期待朋友“两肋插刀” , 过于期待朋友“挺身而出” , 过于期待朋友“恰到好处”地指点 , 过于期待朋友“踩着七彩祥云”来救渡自己……一旦朋友做不到 , 便暗生怨念 , 现实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 。
朋友间适当的陪伴、仗义实属应当 , 但是很多时候 , 我们只能靠自己 , 我们需要有自我消解心头块垒的能力和意识 。 当我们自己翻越了“过不去的坎”之后 , 其后的叙述与共鸣才能更为畅快 。 刚刚承压便放弃自我的责任 , 把“希望”和压力全然交付给朋友 , 这是苛求 , 也是对朋友的不尊重 。
朋友也有自己的事要忙 , 也有自己感觉力有不逮的领域 。 朋友既非我们自身 , 也非万能人设 , 哪有时时刻刻替我们遮风挡雨的义务?
朋友可贵 , 但不是拿来“用”的 。
我自小便听闻“朋友就是互相利用”这类“俗话” , 也向来不以为意 。 世间当然有“互相利用”的朋友 , 在一些人的信条中 , 有了朋友不利用简直是浪费资源 , 而他们苦心孤诣地营造“朋友圈” , 其目的就是做大人脉 , 好日后加以挖掘 。 想想看 , “周公子”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但停留于利益交换的朋友 , 恐怕就连“酒肉朋友”都不如 。 这不过是一种畸形的“人际结合体”罢了 。
真正的朋友 , 不会这么糟践自己和朋友 。 朋友间帮个忙 , 就像电视剧《人世间》里 , 几个好兄弟互相帮衬 , 互相体谅 ,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 这是佳话 。 但正如前述 , 这份佳话 , 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所写就的人间真情 。 谁都不会苛责于对方 , 谁都不会把对方的力量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
朋友自然是分“层次”的 , 有泛泛之交 , 也有生死之交 。 而真正的朋友 , 会更多地在精神层面相互润泽 。 这是一种跨越物质层面的相互体贴、相互鼓励 。
多年前 , 我有一位挚友 。 其在书店遇见了好书 , 必买两本 , 一本自用 , 一本寄给在军营里的我 。 我们为了文学的共同爱好 , 通信多年 , 挥洒着青年的心绪 , 乐在其中 。 我们对彼此的最大期待 , 莫过于得到一个好的观点、一篇不错的文章、一封坦荡诉说心事的书信 。 这是很容易实现 , 却也费着些许心力的诉求 。 可惜这份友情随着挚友的去世而“告终”——从另一个意义上而言 , 这份期待和怀念 , 在我心里并没有结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于文文|于文文终于大胜,牵手郑秀妍一起走花路,张俪、王紫璇收获友情
- 托尔金|谈旭栋|托尔金与刘易斯:友情的终结
- |正观漫读|在最好的现在,做“最好”的自己
- 正观漫读|学会遗忘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 友情|朋友相处,“感情越来越淡”,是能感觉到的
- 本文转自:央广网对你来说 好美!听听那些藏在诗句里的友情
- 情绪|正观漫读|给自己找个快乐的理由
- 本文转自:正观新闻...|郑在抗疫|速看!这些城市入郑政策有变化(7月23日)
- 红霞|如果红霞是朝阳送给天空的一封情书,你想把这份浪漫读给谁听?
- 上官婉儿|有一种爱,超越了友情,却又不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