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养生谈|性骚扰的员工被辞退了,但这事还没完( 三 )


真正有用的不是情绪主导的舆论走势 , 是详实的规定、完善的日常处理机制 , 这才是天平上永恒存在的那个砝码 。
还是以美国为例 , 作为对于职场性骚扰最敏感的国家之一 , 企业在类似案件中不仅是相关方 , 往往更是责任的直接承担方 。
也就是说 , 公司不仅具有预防、接受投诉的义务 , 还要对内部发生的性骚扰事件承担赔偿责任 。
某新闻公司的女主持人曾起诉董事长对自己进行了性骚扰 , 除了董事长被迫离职外 , 公司方面还赔偿了她2000万美元的和解费;
一位医生助理控告医生对她进行性骚扰 , 而她曾向主管求援后未得到帮助 , 最终法庭判决她应得的补偿为1.68亿美元 。
2018年 , 游戏公司暴雪的几名女员工控诉自己被男同事“揩油强吻”;
州政府在确认公司内部存在严重的性骚扰问题之后 , 法院对暴雪——而不仅是实施骚扰的员工——提起了诉讼 。
除了法规之外 , 行业协会也会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 。
2018年 , 美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被五名女性指控性骚扰 。
他是行业内德高望重的专家 , 也是一家公司的实际拥有者 , 看起来地位“坚不可摧”;
于是最终出手的是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在事件发酵一段事件之后 , 他们宣布将撤销迈耶及其公司的2018年设计奖 。
不是说要天然把企业摆在邪恶的立场上;
而是对于职场性骚扰的预防 , 本身就应该建立在外界的日常监督之下 。
如果把每一次事件的解决都寄托在飘渺、偶然的舆论之上 , 只会带来一个结果——
当普通员工遭遇职场性骚扰 , 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只有“闹大它” 。
03
细则的明晰 ,
比一句“不要性骚扰”更有用
当然 , 任何举措都无法杜绝职场性骚扰的存在 。
它的标准、影响、动机本身就是模糊的 , 混杂在一系列与工作相关的权力关系之中 。
就像美国有那么多复杂而严厉的规范 , 性骚扰的丑闻却依然一起接着一起;
而在很多事件中 , 被指控者也同样声称自己不过是“同事之间正常的交往” 。
性骚扰和“开玩笑”的界限往往要从受害者的主观角度来判断 , 没有规范能够对员工遇到的具体情况进行穷举;
也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在职场这样上下级关系分明的环境里 , 受害者甚至连第一步的“寻求帮助”都做不到 。
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定规范没有意义 。
尤其是在国内的所谓“关系文化”中 , 对于性骚扰的认知本就模糊 , 甚至越来越模糊 。
这几天网友们对“破冰游戏”“酒桌文化”的声讨 , 也是因为类似的事件已经发生太多次;
从逼下属喝酒 , 到团建做游戏时“逼问私生活” 。
曾以为酒桌文化会随着某一代人的成长而终结 , 却发现它不过是演变为了更多样的形式 。
唯一不变的 , 大概还是权力中的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支配欲 。
而这种支配欲往往是隐藏起来的 , 而且恰恰隐藏在性骚扰的主观性之上 。
就像那些在酒局不愿喝酒、在破冰游戏中不愿意“配合”的人 , 要面对“玩不起”的质疑 。
那么 , 要求企业制定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 或许是一个开始 。
或者说 , 从厘清什么是性骚扰行为开始 。
不是把那些过头了的举动 , 统统扔进“提升团队凝聚力”“拉近同事感情”之类的大池子里搅浑 。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应该去思考其中的界限 。 因为只有界限明晰 , 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冒犯的发生 。
这样的思考已经在发生了 。 今年3月 , 深圳市妇联、教育局、公安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圳市防治性骚扰行为指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