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养生谈|性骚扰的员工被辞退了,但这事还没完( 二 )


在性骚扰事件发生后 , 企业通常也需要摆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
比如主动进行取证——2018年 , CBS公司首席执行官被指控进行性骚扰和性侵犯 , 公司就联系了外部律师进行独立调查 。
由于职场的特殊性 , 性骚扰的受害方通常是处于弱势的 。
在这一前提下 , 企业的消极对待看似“理性中立” , 实际上就是纵容 。
阿里的事件之所以引发大众的愤怒 , 也是因为他们几乎“什么都没做” 。
没有专门处理性骚扰问题的渠道 , 当事女员工只能向业务线负责人反应情况 。
负责人在接到投诉后 , 居然在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被指控性侵的王X文 。
最后还是受害女员工自己提出不想与王X文见面 , “因为担心情绪失控和人身安全问题” 。
而在舆论发酵之前 , 被负责人挂在嘴边的也是“这个事情我们处理不了” 。
就好像阿里在职场性骚扰乃至性侵中唯一能做的 , 只能是等待警方的通报 。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 , 整个事件中HR与负责人的动机——包庇也好 , 怕“站错了队”也罢 , 这都是个人的心态使然 。
最可怕的不是谁想要包庇王X文 , 而是根本没有制度去制约这种包庇 。
就连网友们对“良心企业”的想象 , 都只停留在“严肃处理那些进行性骚扰的员工”;
至于企业该如何帮助受害者取证 , 如何保护受害者隐私 , 甚至从未进入到人们的预期之中 。
02
阿里本来还可以做什么?
当然 , 明确企业在预防职场性骚扰中的责任只是基础 , 更重要的是确保其
执行 。
这也是很多职场性骚扰案件中的主要症结:明明自己是受害者 , 却发现公司站在了施害者的一边 。
背后的逻辑再简单不过 , 性骚扰的通常是权力上位者对下位者进行的倾轧 , 前者通常能为公司带来更多收益 。
而企业始终是逐利的 , 我们无法指望它自动承担起维护道德正义的责任 。
于是 , 解决方式就只剩下了一个——
引入第三方力量进行制约 , 当公司不履行这一职责 , 会给它造成更大的损失 。
在这次事件中 , 逼迫阿里做选择的是舆论 。
无论是张勇的“震惊气愤羞愧” , 还是蒋芳的“严肃反思” , 都发生在互联网的群情激愤之后 。
当事人8月2号反映情况之后整整5天 , 几乎看不到任何公司层面的介入;
即使她去公司食堂发传单、拉横幅 , 得到的也只是冷漠的对待 。
后来有人对此表示无法理解 , 毕竟王X文在阿里的级别只是P7;
在今天凌晨发布的处理结果中 , 他甚至都没有名字 , 只被称作“涉嫌男员工” 。
但正是因为王X文在阿里“算不上什么人物” , 才愈发显出了事情的严重性;
当天平因为一块根本不算重的砝码发生了倾斜 , 只能说明它的另一端空无一物 。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 , 阿里在这次事件中原本是不会有什么损失的 。
直到舆论在天平的另一侧加满了砝码——“阿里女员工指控领导性侵”在7号连上几个热搜 , 公司内所谓的独立调查组在晚上就“火速成立” 。
但这也让职场中的每个潜在受害者都感到担忧:假如再发生这种事情呢?如果下一次是我呢?
毕竟 , 不是每个性骚扰的案子都有“性侵”“大厂”这样吸睛的标签 , 能引爆如此大范围的讨论 。
舆论的作用是强烈的 , 但也是不稳定的 。 它无法关注到每一起性骚扰事件 , 也无法保证能让施害者受到适当的处罚 。
更重要的是 , 对于企业本身的影响往往微乎其微 , 其制衡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
根据以往的经验 , 无论是下跌的股价还是变差的口碑 , 都会在声讨的热情过去后渐渐平复;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