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亲家相处,只有做这两点,才能处好关系

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 , 它们只是被活埋了 , 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
的确 , 即便情绪当时忍住了 , 后边逮住机会 , 情绪会更加变本加厉 。
这是情绪管理的底层逻辑 , 与人相处时的情绪 , 亦是如此 , 尤其是与亲家相处 , 能不发脾气的就不要发脾气 , 能不多管闲事就不要多管 , 只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少管闲事 , 第二是多谈钱 。
与亲家相处,只有做这两点,才能处好关系
文章图片
千万不要像《知否》中的傻女人王氏一样 , 总是想让亲家屈服 , 最后落得钱也花了 , 人也得罪了 , 还让女儿如兰很是为难 。
正确的谈钱 , 才会获得尊重
出身高门的如兰与贫寒的书生文炎敬成婚了 , 母亲王氏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 对女婿本人她倒是没有意见 , 只是一想亲家那又穷酸又泼的样子 , 顿时寒了心 。
但毕竟闺女是自己亲生的 , 即便她再对如兰有怨气 , 恨她不争气找了这样一个婆家 , 还是心疼闺女 , 怕如兰婚后日子不好过 。
对亲家是百般挑剔 , 一会觉得彩礼太薄 , 一会觉得文老太太太抠门刻薄 , 王氏又是一个藏不住心思的人 , 对文家的嫌弃全在脸上了 。
但王氏对亲家嫌弃归嫌弃 , 私底下还是贴补了如兰很多田地和银子 , 还一边抹眼泪一边对盛老太太说:
老太太 , 你是没见过那文亲家 , 真真是个粗鄙村妇 , 媳妇是替如儿心疼 。
在王氏看来 , 自己给如兰又是陪嫁房子 , 又是陪嫁庄子 , 都是怕如兰婚后受委屈 , 她不知道的是文家老太太也不傻 , 怎么看不出王氏对她们孤儿寡母的嫌弃 。
与亲家相处,只有做这两点,才能处好关系
文章图片
文老太太年轻时丧夫 , 一个人将两个儿子拉扯大 , 过着清苦的生活 , 对钱上也特别计较 。
尤其是王氏听说 , 文老太太还很偏心 , 将家里的银子都留给了另一个儿子 , 说自己家钱财不足 , 让如兰和姑爷成婚后 , 自己租赁房子住 。
这可让王氏气急败坏 , 边骂亲家的尖酸刻薄 , 又忙着给如兰置办大房子 。 王氏以为这样就能压上文家一头 , 却没想到正如文老太太下怀 。
文炎敬是一个大孝子 , 丈母娘家陪嫁了一座两进三开的大房子 , 小夫妻两当然住不完 , 这下文老太太拖家带口全住来了 。
王氏当然不乐意 , 自己花了大价钱给女儿的陪嫁 , 原本是让如兰的日子过得顺畅和扬眉吐气点 , 却不曾想弄巧成拙 , 自然不肯饶了文老太太 , 于是隔三岔五去敲打文老太太 。
这也让王氏既花了钱 , 又得罪了文家 , 毕竟人家小夫妻两的生活 , 丈母娘三两来头来指手画脚 , 来压制亲家 , 说出去让人笑话 , 也不占什么理 。
这在心理学中就是“有毒”的父母 , 一方面过度干涉儿女的婚姻 , 另一方面过度干涉生活 , 这是对儿女生活的越界 。
与亲家相处,只有做这两点,才能处好关系
文章图片
“有毒”的父母会以各种方式攻击和参与儿女的婚姻 , 并且制造了大量的麻烦 , 还拿为儿女好 , 来公开挑衅或操控儿女的生活 。
少管闲事 , 才是高情商做法
与亲家相处,只有做这两点,才能处好关系】尽管盛老太太敲打过王氏 , 让她不要过度参与如兰婚后的生活 , 但亲家文老太太也是一个不省心的婆婆 。
看着很健谈 , 干脆利索 , 但其实很聒噪 , 泼辣和蛮横 , 嗓门又大 。 不仅让如兰不喜欢 , 就连王氏都心焦 , 生怕如兰在婆婆上吃亏 , 又对文家的聘礼很不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