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授权首发:张文宏的日常医学叙事( 四 )


近距离与一个医生对话 , 被关照“你记牢我的话” 。 此时 , 张文宏的这句话 , 让我开始确信关于这次写作的情感调动——我可以写了 。
这天 , 我们离开金山后 , 到了华山西院 , 跟张文宏查病房 , 会诊 。 一路上多有攀谈 。 我说我这次采访后要准备写了 。 张文宏说 , 先写起来再说 。 事体总归先要做起来看的呀 。
4像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
作品以“开场白”起始 , 三章主体 , 分别就上海战疫、“上海方案”、上海公共卫生体系的坚强堡垒作用;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足迹、华山感染科三代人的奋斗经历和精神传承;张文宏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 , 语言魅力 , 内心精神与思想境界;最后的“留白” , 至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 彰显伟大的中国抗疫精神 。 张文宏是其中一个令人难忘的身影 。
张文宏冲锋在前 , 没有陷阵;张文宏更像个号手 , 他吹冲锋号 , 也吹集结号 , 吹熄灯号 , 起床号 , 出操号、开饭号 , 上课号……
他的行事风格 , 话语特色;一个生动的医生形象 , 得到大众瞩目 , 红极一时;这里面的故事 。 这也意味着 , 读者都认识这个人物——张文宏 。 许多人也许比我更了解这个人 , 或者每个人 , 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个“张文宏”;大家都很清楚地明白 , 在这个世界上 , 在中国上海 , 2020年里 , 有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张文宏 。 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社会背景 , 有自己的性格 , 作出自己的选择——而最为考验写作的是——这是一个“非虚构”的故事 。
这是个真实的讲述 。 甚至许多是口述实录 , 以及大量的真实话语背景 。 张文宏是个能说会道的人 。 他的语境 , 为人熟悉;他的精神与文脉 , 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 全书以这样的语境 , 真实地还原一个人 。
9月底 , 初稿完成 。 十一长假起始 , 我将初稿发给张文宏 , 请他审阅 。 长假最后一天 , 他发了邮件 , 附带短信——“程老师 , 写的很好 。 ”
他提出一些需要补充的内容 , 并让我直接与他的助手联系落实 。 另外一个附件 , 是文稿修订本 。 打开附件——14万字的稿件 , 他逐字逐句作了审定 , 修改 , 甚至标点符号 , 几处重复的叙述 , 他都一一修正 , 删改 。 修改标识清晰明了 。
有许多人对张文宏的“意外走红”毫不惊讶 。 “张爸”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 他的学生 , 他的同事这样说 。
在医学院 , 听过张老师的课或者讲座的同学 , 都会记住他 。 很多人纳闷 , 我也一直不解 , 张文宏像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连轴转 。 机器也有劳损的时候 。
有一次 , 科室晚上的组会 , 文宏被白日连轴的会议和专家门诊消耗了过多的精力 , 这一次 , 撑不住了 。 几位学生发言 , 还没完 , 忽然发现张文宏睡着了 , 有人不禁笑起来 。 有一个坐在文宏医生旁边的学生 , 却没有笑 。 这个学生无意中注意到 , 张文宏面前的电脑 , 开着 , 进入屏幕保护状态 , 电脑屏保画面 , 不是华丽的景色和动感的光影 , 黑色背景下 , 几个鲜明的大字:正直、谦逊、踏实、节欲 。
|独家授权首发:张文宏的日常医学叙事
本文图片
作家程小莹
(更多新闻资讯 , 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