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授权首发:张文宏的日常医学叙事

文/程小莹
近日 , 小说家程小莹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张文宏医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 这部作品首发于《收获》长篇专号2020冬卷 , 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经历为主线 , 全景呈现了2020年抗疫的上海方案和中国经验——
|独家授权首发:张文宏的日常医学叙事
本文图片
1 他说他自己也不晓得自己下一句会说什么
张文宏讲过很多话 。 大众耳熟能详 。 许多人因为他的话语而识得这个人物 。 一是因了他的语言高度的辨识度;二是他的语言独特背景——疫情爆发与全民战疫 。 这些形成张文宏的叙事语境 , 也是他与大众的共情力之所在 。
作家本能对语言敏感 。 我感受张文宏的语言魅力 , 先是阅读几乎所有关于张文宏的访谈 , 他的演讲和视频连线讲座 。 张文宏开讲 , 站在台中央 , 手拿话筒 。 这种演讲既有口头语言 , 还有肢体语言 。 我看到他经常要踱步 , 类似走两步退三步的 , 在台上前后左右来回地走 , 一边说 , 与台下听者互动 。 张文宏后来诸多“金句” , 此时初露端倪 。 他的语言能力 , 确有其独特魅力——对病毒和抗疫作医学叙事 , 全部是日常生活化 。
张文宏的这段演讲视频 , 让我对他的直观产生很大影响 。 后来我和他面对面 , 基本不会用正襟危坐的问答式 , 所有采访交流全程不拿手机拍照 , 不做笔记 。 我用眼睛看 , 耳朵听 , 心里记;我脑子里总是觉得和他在漫步 , 走两步退三步似的晃悠 。 那些专家组会议 , 查房 , 病例会诊等诸多现场 , 我都是远远地坐在一个角落 , 与张文宏的专业团队保持距离 。 我总觉得一个外人出现在这样的现场会有突兀之感 , 会不真实 , 影响原来应有的气氛 。 甚至有一次 , 华山感染科与其他科室的一个专家会诊 , 张文宏说 , 你想参加的话 , 我给你弄件白大褂穿上 , 你就坐在边上一起听听;但还是要跟院方打个招呼 , 因为涉及病人隐私 。
我觉得太麻烦他了 。 遂作罢 。
所以 , 很多有意思有信息量的对话 , 都是和他在等电梯闲聊的时候;进办公室入座前忙着倒茶抹桌子开空调的时候;他开车我坐在边上的时候;吃饭点菜等着上菜的时候;在华山医院西院职工食堂面对面稀里呼噜吃一碗面的时候……
就是这样 , 张文宏的思路信马由缰 , 这样的跑马般的思路生就的语言 , 信手拈来 , 你不知道他的下一句话会说什么 , 他说他自己也不晓得自己下一句会说什么;话语间 , 他时有停顿 , 和缓中带一点节奏 , 一种裹在柔和中的犀利 , 让对话暗藏机锋 。 有一些和张文宏紧密度各不相同的断章、逸事 , 零星点滴 , 在他的叙述间满溢出来 , 也许就成了张文宏的历史 。
还有他说的普通话、上海话 。 我觉着很动听 。 生动活泼 。 我们之间的聊天 , 普通话上海话交替 。 说到有意思、有趣味、好白相的地方 , 他经常会一个停顿 , 说“你说是吧” , 或者“侬讲呢” , 他那句“我对乡下人老好的”便是典型的如此语境 。 他这样说 , 我哈哈大笑起来 , 由衷地赞赏 。 他说“你讲是不啦”问你 , 没有一点敷衍你的意思 , 而是眼睛看牢你的 。 非常认真 。
我后来在写作中 , 就经常这样进入他的语境 , 口中念念有词 , 自言自语地来一句“你说是吧”、“侬讲呢” 。 完全可以用他的口吻来叙述一件事体 。
比如 , 他的一段关于自己的独白:“那时候 , 内心其实是很焦虑的 , 又不好挂在面孔上 。 市领导、专家医生同仁、下面的小医生 , 还有老百姓 , 都看着你 。 你不好慌 。 你看我慌吗?我不慌的 。 香港有个专家讲 , 这一次 , 他真的有点害怕了 。 我很理解这个专家的心情 , 疫情的严重性 , 我们都晓得 。 慌也正常 。 人类大祸临头 , 来得又是莫名其妙 , 一点吃不准 , 怎么开始的 , 怎么结束它;没有一个人讲得清爽 。 哪能不慌 。 但慌归慌 , 不会手忙脚乱 。 你说是吧 。 再说 , 光是慌 , 有啥用 。 人总归要想办法的呀 。 所以 , 忙是真的 。 但会有焦虑 。 所以我会经常出来讲几句 。 也是有人采访 , 要我讲 。 这样的讲话 , 对我自己的思路 , 是一次梳理 , 情绪上 , 也是一种宣泄 。 所以 , 我说话可能会带有点情绪 , 会有点火气 , 说话比较直 , 有时还会有点急……我来讲 , 人家要听 , 听得进 。 这一点 , 我是自信的 。 这是我的专业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