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女性学者访谈( 三 )
此外这本书中还提到户外大屏幕的研究 。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大屏幕是外在于城市建筑的 。 先有建筑 , 之后再竖立广告牌和霓虹灯 , 但是当时我们忽然发现 , 越来越多的人把大屏幕看成是城市建筑本身的一部分 , 相当于一层电子皮肤 , 不是先有建筑才有大屏幕 , 它们就是一体的 。 这是挺重要的一点认知 , 和我之后关注短视频是有关联的 。
《影像都市:视觉、空间与日常生活》 , 陆晔著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8年6月 。
最初我们的好朋友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Scott McQuire教授等人做大屏幕研究时 , 他们会认为城市中间的大屏幕把过去主要存在于私人空间(比如客厅中的电视)的影像拉入了公共空间 , 并且它的视觉刺激格外强烈 , 这一定会对人的认知产生某种影响 。 我的研究和他们的研究具有一定关联性 , 但是我的重点不在于大屏幕本身 , 而在于人们的观念如何被大屏幕改变 , 比如有被访者会把大屏幕和现代性联系在一起 , 认为大屏幕就是都市空间的一部分 。
新京报:《影像都市》中所涉及的影像还带有一定生产门槛 , 比如上海的城市宣传片 , 而现在更多的影像掌握在了普通人手中 , 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的“宇宙中心曹县” , 从技术到视角都存在一种“下沉” ,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陆晔:我觉得“内容下沉”是一个商业词汇 , 我不喜欢这个词 。
新京报:或者可以称之为“去中心化” , 不再只有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才有条件、有能力通过影像出现在我们面前 , 像曹县、义乌这样的小城市同样可以通过影像的建构以其自身的魅力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获得人们的关注 。
陆晔:对 , 更多关注短视频平台之后 , 特别打动我的部分 , 就是其中的普通人 。 他在现实生活中一辈子 , 可能只有周围50个人认识他 , 但是在社交平台上 , 他不需要变成网红 , 只要有300个人看他 , 他的生活就不一样了 。
出现这种情况 , 与技术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 。 当我们在农村边远地区调研时 , 会发现许多边远地区看电视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 却直接跨到了看短视频的阶段 。 电视问题没有解决的原因有许多 , 比如信号不好 , 即便有了广电总局的村村通工程 , 家家户户安装了卫星接收器 , 但是电力仍然不稳定 , 对于普通农民而言电视机也还是挺贵的 。
说起来应该感谢互联网 , 感谢中国三大运营商的竞争 , 感谢低端智能机 , 同时也感谢整个社会的大流动 , 因为背井离乡的人们需要和家人沟通 , 所以家里的老人和远在他乡打工的年轻人 , 都有了用得起的智能机 。 此外抖音和快手在影像方面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技术确实在全球属于先进 , 操作上不需要太多学习 , 打开摄像头一键拍摄、自动美颜、自动加背景音乐、直接上传 , 全部可以解决 。
新京报:社会对短视频的接受 , 似乎也有一个观念上变化的过程 。 2016年一篇名为《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广为流传 , 它以一种悲情和怜悯的视角审视短视频中的乡村生活 。 而现在人们对短视频的接受程度、认知观念和当时却大不一样了 。
陆晔:我没有把握下这么大的结论 。 就个人观察而言 , 首先 , 不能因为一篇文章火爆 , 就判定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 “人们怎么看” , 要分“人们”是谁 , 当中产阶级觉得快手低端的时候 , 其实快手老铁们自己玩得挺高兴的 , 人家也不在乎你怎么想;其次 , 我觉得短视频用户挺多的 , 再加上“快手同城”的功能 , 你能够看到自己周围的人在干什么 , 这就建构了一种新的传播和文化样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
- 备胎 “我有备胎,等玩够再嫁也不迟”女人自信过头,想嫁才知已成笑话
- 渣男 《2022年渣男语录合集》:“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 过年 “你媳妇回娘家过年,咱家20来口人的年夜饭谁做”“我没媳妇了”
- “草包”领导一上任,就喜欢大肆做这3件事,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