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女性学者访谈( 六 )


陆晔:当我们在谈论“公共性”时 , 其实也有不同的理论脉络 。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 , 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 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哈贝马斯的商议性民主 , 他的“公共性” 是开放的公共领域、由各种公民之间的对话构成 , 关注的是协商 。 而协商需要达成共识 , 才能导向行动 。
|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女性学者访谈
本文图片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 , 曹卫东/王晓珏 / 刘北城 / 宋伟杰译 , 学林出版社 , 1999年1月 。
但是同时你要注意到等边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一条边是阿伦特对公共性的讨论 , 在《人的境况》一书中 , 她的公共性重点在与私人领域相对的社会世界 , 所谓“仿佛一张桌子置于围桌而坐的人们之间 , 这个世界 , 就像每一个‘介于之间’的东西一样 , 让人们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分开” 。 相较于哈贝马斯的话语协商 , 阿伦特更强调最大限度的公开性和对“积极生活”的追求 。 第三条边是桑内特 , 《公共人的衰落》一书中 , 他特别强调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所谓“共在” , “一种和自我及其直接的经历、处境、需求保持一定距离的行动” , 关注在同一个现实公共空间之中非人格化的现代公共性 。 所以当我们谈论公共性时 , 需要先界定我们讨论的是哪个公共性 。
新京报:在近期我也关注到了大量公共艺术的实践 , 这种与公众相关的艺术创作 , 关注当下、反映当下 , 甚或兼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 其实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新闻的范畴 , 那么公共艺术和新闻传播的边界又在哪里?
陆晔:传统上人们认为的公共艺术 , 可能只是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 , 比如城市雕塑 , 但这个概念远远不够 。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 , 在我看来 , 只要是发生在公共空间中 , 以公共审美和审美实践、参与为目的的存在 , 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 。
但是你说的我非常同意 。 在当下 , 由于互联网社交平台传播的便利性 , 使得大量公共艺术的实践 , 从诞生开始就和传播活动联系在一起 , 如果没有传播 , 它就几乎没有公共价值 。 在这种情况下 , 公共艺术和新闻传播就有了一些重合或冲突 , 我觉得这是好事 , 新闻传播这个概念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
“液态新闻业”最重要的前提是 , 整个社会生活的边界被打破了 , “跨界”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 在这样的前提下 , 过去由机构媒体决定新闻生产的那一套观念和它的生产方式 , 与现在全民参与的影像化视觉方法 , 有本质的不同 。 这不像过去从报纸到广播、电视的迭代 , 那其实还是一点对多点的大众传播 , 而现在的传播是多点对多点 , 每一个人参与其中的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 , 这就像马克·波斯特在《互联网怎么了》这本书中的一个比喻:你如果拿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做比较 , 就相当于拿互联网去和水电站做比较 。
当我们在谈论公共艺术和新闻传播的边界时 , 这个技术前提是特别重要的 。 否则无论是公共艺术的作品 , 还是公共艺术的实践 , 只能像过去的艺术品一样等待媒体报道 。 而现在 , 它们可以高度参与社交化、多点对多点传播 , 本身既是艺术 , 也是新闻传播 , 不再需要大众媒介的呈现 。
不光是当代艺术 , 过去学术研究只能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 学术传播也要先通过大众媒介 , 而现在学者可以直接面向公众 , 既是新闻传播 , 也是学术传播 。 比如学者通过发微博 , 不需要报纸便可直接面向公众发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