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女性学者访谈( 四 )


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有这么多以前不敢想象自己能够被别人看见的人 , 在今天被别人看见了 。 比如说我见过快手上一位名为“爱笑的雪莉吖”的贵州女孩 , 她没有考上大学 , 只能回乡务农 , 但是她长得挺好看 , 人也特别开朗 。 她的表弟就用手机帮她拍摄赶牛犁地的短视频 , 结果她拥有了百万粉丝 , 她现在准备开民宿了 , 也拿到了金龙鱼的代言 , 有了一定的广告收入 , 她的生活就真的改善了 , 这种东西是实实在在的 。
|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女性学者访谈
本文图片
【|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女性学者访谈】快手主播“爱笑的雪莉吖”的主页 。
新京报:可能今年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 是理塘丁真因为一条视频被全国网友熟知 , 得到了工作也推动了理塘的旅游产业 。 有网友提出 , 丁真是真正的“民选帅哥” , 仿佛网民的力量成为了一种新的民主形式 。
陆晔:我觉得不要上升到那么高的价值 , 还是有商业因素在其中 。 所谓“民主的力量” , 这种结论可能太过草率 , 因为所有的一切也可以分分钟没有 。 但如果你看到山东的快手村 , 贵州的“侗家七仙女” , 本来在当地妇女地位是很低的 , 如果她们要带孩子 , 没法出去打工 , 在家中的地位就更低了 , 但是由于她们能够直播带货 , 不用出门就能挣着钱了 , 婆婆对她们也另眼相看了 , 老公对她们也得客气两分了 。
你看到他们在公共生活中开始出现 , 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和新的媒介技术产生连接 , 同时在个人层面他们的命运改变了 。 这是短视频的公共价值在今天的重要体现 , 它让更多的人能够走出来 , 通过个人的“performance”——我称其为“展演”——使得一些社会群体的“可见性”增加了 , 而这种可见性的增加 , 一方面让社会公共生活更多元了 , 另一方面确实可能像你说的 , 让今天对社会的多样性变得更宽容更理解了 。 但是这方面因为研究不够 , 我不想去下普遍性的结论 。
我觉得至少他们被看见了 。 媒介社会学为什么关注所谓的“可见性”?因为“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 , 只有“可见”才能使个体或群体成为一个社会角色、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
2.
从“新闻编辑部”到“液态新闻业”
新京报:许多读者最早知道你 , 是因为你和潘忠党教授合作的《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 , 但现在你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了短视频传播一块 ,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向?
陆晔:我不觉得自己有转向 。 从我博士毕业开始 , 我对自己的学术定位就是媒介社会学 , 如果更狭窄一点 , 则是新闻生产社会学 。
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 , 是对于新闻编辑部的研究 。 在大众传媒时代 , 机构媒体所代表的新闻业 , 是整个社会公共知识生产最重要的部分 。 一个现代社会要正常顺滑地运转 , 所有人共享一些公共知识是必须的 。 正如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所言 , 商议性民主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 是拥有关于社会的公共知识 , 然后我们才能够协商、才能够理解、才能够达成共识或不达成共识 , 最后推动社会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 我当然对新闻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 但我的落脚点其实是新闻业在公共空间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 我早年的重点是在新闻编辑部 , 你所说的转向 , 可能是我在研究对象上产生了变化 , 但这不是我要转向 , 而是整个行业在发生变化 。
在今天 , 新闻编辑部当然还在运作 , 机构媒体依然对当下社会发生着影响 , 但是在公众这一端 , 我所观察到的变化是: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