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下载( 五 )


此外,针对一些企业在整改过程中存在推诿、阻挠、故意拖延的现象,监管层召集掌握大量互联网用户信息的主要商事主体负责人,督促就此公开表态 。
2020年11月27日,在全国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上,苏宁控股、蚂蚁集团、爱奇艺、360、小米集团、新浪微博、快手、哔哩哔哩、滴滴、阿里巴巴集团、百度集团等11家互联网公司主要负责人就加强用户权益与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搜集使用模式、建立健全投诉反馈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法定义务等内容做出了公开承诺 。
“要把App侵犯用户权益整治工作作为各家企业的核心工作来抓,要一把手负总责 。”2月5日的监管座谈会上,刘烈宏称,对有令不行、整改不彻底、反复出现问题、搞技术对抗的企业和App采取停止接入、行政处罚及信用管理等措施严厉处置 。
但现实案例反映,仅仅靠监管、立法、企业自觉践行主体责任等并非能一劳永逸 。
在2月5日的监管座谈会上,刘烈宏也坦言,需打好综合治理组合拳,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 。“多方共治、协同发力 。”采访人员采访中,多位长期关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也给出了共同意见 。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立了法,但法律太松了 。”信息安全专家何展强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整改违规App,尽量降低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出台法律条例只是第一步,提高相关法规的惩罚力度才是关键 。
他认为,每个月发一次公告的震慑力确实有限,很多App开发者换个版本就能继续上线,最重也不过是几十万元罚款,违规所付出的成本远远低于它带来的收益,而诸多拥有国有背景的App运营商同样存在违规问题也是“立法不严”的原因之一 。
“一些App开发者的行为已经违反法律了,单靠工信部通报是没有用的,需要实质性处罚,比如罚款、市场禁入、甚至判刑 。”独立通信专家付亮对坦言 。
通信世界全媒体总编辑刘启诚认为,除处罚力度小之外,用户不重视自己的数据泄露问题也为App一再违规提供了缝隙,李彦宏曾备受争议的“隐私换便利”观点在中国随处可见 。使用者需有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减少非必要App使用的同时,联合起来跟过度索取信息的不良厂商说“不” 。
赛迪智库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应进一步细化个人信息采集边界,通过配套标准规范“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应用场景下的App获取用户权限的范围,引导开发商只获取与业务功能相关的权限,压缩运营者的自由裁量空间 。还可以通过建立奖惩机制,让应用商店积极参与到审核工作中来 。
从技术维度层面看,可以从移动端系统考虑,比如在App安装前禁止自动打开权限,安装后通过应用日志监管权限打开情况 。若App存在“偷听”、“偷看”等违法收集个人信息行为,系统通过某种方式给用户做出提示 。
同样,《中国电子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后写到,在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方面,数据输出方、数据采集方和平台监管方皆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
对于App开发和运营商而言,一方面应加强自律,仔细研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知情同意、最小必要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防范数据窃取、违规爬取、采集传输泄密等安全风险 。而对于应用商店平台而言,需要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规范App审核上架机制,加强操作系统权限管理能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提升监管效率 。
对于个人用户而言,要在使用App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对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善于拒绝不必要的权限申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