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室舞|理发店只剪发不洗头,还曾被雷军看好,如今却陷入危机( 四 )



加盟星客多半年以来 , 这家店刚刚达到盈亏平衡 , 前期包括加盟费、人工成本在内的费用 , 回收还遥遥无期 。

今年3月 , 黑猫平台出现一则对于星客多的投诉 , 爆料人表示 , 自家人成为星客多位于上海杨高北路店的投资商 , 由星客多全权运营 , 却两个月亏损8万元 , 连续29个月不盈利 , 0分红 , 如今店铺悄悄关闭撤退 , 本金全失 。

无疑 , 这个行业是迷茫的 。 事实上 , 全民星在开业后不久 , 也推出了烫发服务 , 而柠檬快剪 , 干脆转变了服务场景 。


“纯靠剪发 , 一家店的客户量很难养一名发型师 。 ”他坦言 , 但效果并不好 。 通常需要焗黑的客户 , 其实已经属于对美有要求的人群 , 而以快剪标准打造的店面 , 体验根本达不到需求 。

柠檬快剪正在探索另一条路:员工剪吧 。

在深圳 , 他们以占地仅几平米的集装箱形式 , 入驻了富士康等大厂 , 提供9.9元的剪发服务 , 相较于以往剪发需要步行十多分钟到厂外 , 花费近40元 , 工人们更喜欢物美价廉的员工剪吧 。

邬先生介绍 , 厂区内大部分员工对剪发并没有太多个性化需求 , 这反而给予了快剪业新的机会 。

但缺憾是 , 他很难招募到合适的发型师 。 因为特殊的场景 , 员工剪吧只在厂子每天下班后的几个小时内会集中出现顾客 , 单名发型师需要在1小时内完成6~7单 , 一站就是几小时 。 “都是辛苦钱 。 ”邬先生补充 。

为此 , 员工剪吧提高了薪酬 , 每名发型师月收入可以达到八九千元 , 比深圳的行业平均水平高约40% 。 对于公司来说 , 却是增加了实实在在的成本压力 。


难以复刻的模式
当我们把快剪店和员工剪吧放在一起比较 , 很容易就发现了问题:一家常备两名发型师的星客多门店 , 单日客流量为30 , 而员工剪吧在晚间短短五个小时内可以达到40 。

被验证成功的QB House曾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10分钟1000日元 。 这代表了一种效率和性价比间的微妙平衡 。

QB House官网显示 , 其旗下发型师剪发平均时长为12分15秒 , 而在社交媒体上 , 众多博主的探店体验视频里 , QB House发型师在这样的快节奏工作频率下 , 顾客仍然源源不断 , 甚至需要排队长达1小时之久 。

中国台北市一家QB House招募发型师的细则上也有这样一条要求:需久站 。



从这个维度来看 , 员工剪吧的模式更符合QB House代表的快剪业态:高薪 , 但来源于高频、辛苦的服务 。

商业模式的精密逻辑链显现出来 。 设立在富士康的员工剪吧 , 相比厂外 , 剪发价格足够有诱惑力 , 吸引了大量的顾客 , 正如QB House的1000日元的收费水平 , 相当于本地传统理发店的1/3甚至更低 , 所以市场广阔 。

相对应的 , “星客多们”39.9元剪发 , 其实较于传统理发店 , 不算有优势 。



其实是 , 相较于日本服务业高昂的价格 , 国内还享受着劳动力密集带来的红利 , 消费者能够在服务业的竞争中 , 摘得“价廉”的果实 。

于是乎 , 一场关于时间的革命 , 慢慢变形了 。

小西国义有一个著名的夹角实验:他反复试了无数次 , 发现只有当工具台和镜子之间的夹角为139.68°时 , 才不会影响发型师的移动 , 这样可以每次为顾客节省1秒时间 。 门店的自助预约系统 , 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顾客算好等待时间——一切为效率服务 。

在国内 , 快剪店落地的最基础配置是 , 用专用的吸发器代替水洗 , 开发自有小程序或公众号 , 管理预约系统 。 而后者 , 又是创业初期一笔不小的成本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