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挽回中,过度补偿对方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二 )
每个人都需要边界 , 当我们经历青春期的叛逆时 , 就是在向父母要求边界 。 而当我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 , 我们由于过于激情 , 而淡化了对彼此隐私的保护 , 往往模糊了两个人的边界 。 甚至觉得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的这种融合特别浪漫 。
本文图片
“人们因不了解而相爱 , 因了解而分开 。 ”
人类太复杂了 , 没有人可以完全拍胸脯说 , 我跟他是完全的契合 。 我们总有一部分自我核心的内容 , 是很难与其他人完全相融的 。 这也就是我们独特的魅力所在 。 所以在随着两个人陪伴时间的推进 , 激情褪去之后 , 就会陷入一种边界模糊 , 甚至因为对方做的一些事而感到强烈的不适和入侵 。 于是我们就会选择分手 , 暂时隔离开这种不安全感 。
而过度补偿是一种边界违规Boundary
一般分手后 , 被分手的一方是无法马上接受这种抛弃 。 于是我们继续跨越伴侣的安全边界 , 想要把对方拉回自己的身边 , 并且对情感破裂进行归因 。
这种归因倾向在生活中很常见 , 比如:
胖女孩一定是因为吃太多 , 生活不自律 。
20岁的年轻女孩与60岁老人结婚 , 一定是为了钱 。
你要抛弃我、离开我 , 一定是因为我哪里做的让你不满意了 。
所以在分开后 ,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归因于 , 我做的不够好 , 但一方面 , 我们又不喜欢承认自己是错误的、无能的 。 从而想通过补偿来证明 , 我有能力能够给你幸福 。 这时候 , 越是想拼命证明、拼命争取 , 对方就越是要建立新的边界来保护自己 , 反抗你的进攻 。
所以啊 , 你越想擦掉你们的边界 , 越想亲密和靠近 , 效果往往截然相反 。 这时候你不要再执着于对方是否能原谅你 , 与你亲近 。 而是去接受这个结果 , 并且思考一下是不是能换一种新的连接方式去创造新的联系 。
02、“讨好型”人格
过度补偿往往会跟“讨好型人格”捆绑出现 , 两者的重合率极高 。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 就是觉得自己对对方有极大的亏欠感 , 并且认为自己比另一半要更卑微、更低等 。
本文图片
所以在分手后习惯性过度补偿对方的人 , 往往是有极大的“讨好型人格”的特质 。 这种人格特质的核心是:“我觉得我配不上你 , 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努力 , 你才会留在我身边 , 爱我 。 ”
这种人格特征 , 往往是源于童年时原生家庭给自己植入了一个信念:你生来就是欠我们的 。
比如父母小时候会对你发脾气 , 并且恐吓你 , “如果你再不听话 , 我们就不要你了 , 我们就把你丢掉 。 ”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个观念:我只有够听话、懂事 , 才能让父母爱我 。 我本身是不值得被爱的 , 我只有做出一些补偿 , 父母才会愿意留在我身边 。
这个潜意识到长大后 , 面对亲密关系时 , 你会表现地非常缺爱 , 没有价值感 。 因为你本能地会认为“只有当我做的足够好时 , 你才会爱我 。 ”这会导致你自尊感和价值感很低 , 从而产生负面的自卑情绪 , 当你付出依然得不到回报时 , 你就会更加自卑 , 因而进入一个负性循环 。
但其实 , 爱情并不是靠妥协、讨好、容忍换来的 。 爱情的本质是吸引 , 吸引的本质是一个拥有独特魅力、人格健全的你 。
所以你越是离不开谁 , 你的价值就越低 , 给对方的吸引力也就越低 。
有时候反而是远远观望 , 更让人有想了解你的欲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致我们人生中,那些说散就散的人
- 怕啥来啥,原来其中蕴含这样心理学道理
- 幸福的秘诀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楚门|如何科学识破生活中的谎言?
- 在我的印象中,冬天的阳光格外的暖
- |懂得示弱,能一下击中别人软肋的星座,玲珑剔透,拥有共情能力
- 我们在评论美国,美国也在评论中国,“走着瞧”将在未来评论中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