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逃避不可耻,但也不要把自己“关”起来:如何避免自我封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张堆满了饭盒、漫画书的桌子,一把挂满了衣服、裤子的椅子,还有一张只留下睡觉地方是空着的床 。
佑都大西(来自日本,19岁)的全天通勤距离,就在这几件家具的方寸之间 。
白天睡觉,晚上上网,对于佑都大西来说,这个十几平米的卧室,满足了他生活的全部 。
文章图片
图/房间里随处可见佑都大西的漫画书 。
佑都大西是从15岁那年“躲”进房间里的,那一年他上初中,因为一次考试不及格,再加上竞选班干部失败,给了他一次巨大的打击 。
为了让自己缓过来,他把自己关进了房间,一关就是三年 。
他也想过“不能这样”,但 “一旦体验了这种生活,你就会和现实脱节,这样让我感到安全”。
从社会圈子里退出,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也让他逐渐把自己完全封闭 。
这是他对于这个世界,唯一的反抗 。
像佑都大西这样的青年,在日本被称作Hikikomori,翻译为「隐蔽青年」或者「蛰居族」 。
他们不上班、不上学、不出门,拒绝社交,成天窝在属于自己的狭小空间里,自我封闭地一个人生活着 。
文章图片
图/据保守估计,日本隐蔽青年的数量在100万左右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Hikikomori的平均年龄也从21岁上升到了32岁,说明有更多的中年人也“回”到了家里 。
其实,想一个人呆在房间里,过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想法 。
退缩是允许的,逃避也是允许的,但我们需要了解,持续的自我封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
文章图片
“我们的生活被封装在这样的房间里”
2019年,BBC一篇关于隐蔽青年的报道指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呈现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 。
在英国,他们被称作“尼特族”(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在香港他们被称作“双失青年”(失学兼失业的青年) 。
在中国大陆,他们普遍被叫作“家里蹲”,豆瓣有一个小组“家里蹲自救同盟”,目前一共有38870名蹲友 。
同盟中一位23岁的蹲友,发帖描述了自己通向退学之路的心境:
“与邻人们保持着亲近友好的关系,虽然可以相互分享一些细小的快乐,但回过神来,反而发觉我的内里是空乏的 。
我有意与人拉开距离,主动要求将自己安排到角落里一个人的位置,才感到安全与舒服,还有一种自得的清高 。”
与这位蹲友一样,大部分自我封闭的人群都有着显著的社交退缩(M. Suwa,2013) 。他们“避免所有的社交活动”,“不维持个人关系”,除了家庭成员之外与其他人“没有任何亲密关系”(Nagata et al.,2013) 。
另外,自我封闭的人群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无意义感主宰着他们的生活(M. Suwa,2013) 。
日剧《不求上进的玉子》中,女主角坂井玉子一完成东京的大学学业,就回到老家成了一名“家里蹲”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付出过才知道,这三种人,不值得放在心上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逆向思维:赚钱就是你要学有用的东西,不要学有道理的东西
- 和领导关系越好,越不要有不尊重领导的行为,会被领导反感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认真生活的心境
- 本文转自:晋州普法如果人在7到15天之内连续不睡觉 河南一女子40年没睡过觉,专家监控48小时之后,终于揭开真相
- 阿富汗与不同国家商业体系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