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教书,不愧是他!( 二 )


张理清在孩子们的眼里看到了那束光 , 他明白 , 知识给了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 , 和改变未来的决心 。 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生存下去的方式 , 还会影响一个人的状态 。
充实的学习自然会驱散那些迷茫与焦虑 , 知识输入会让一个人从精神上自信起来 。 在泰国学生身上 , 张理清看到了这一点 。
也正是这次经历 , 让张理清对教育的精神属性有了更深的认知 。
02
再穷不能穷教育
从泰国出发 , 张理清穿越东南亚 , 又将探索的足迹走遍了亚洲 , 他总是关注着所到之处的基础教育建设 。 他发现 , 无论是穷是富 ,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总是十分统一的 。
在柬埔寨时 , 他资助了一家糖农 。 当地糖农的收入很低 , 一天只有一美金 , 碰到条件稍好的人家 , 他们就希望别人能够领养走自己的儿女 。 “因为被领养走了 , 就有受教育的机会 。 ”
纵使有万般不舍 , 糖农父母们还是更看重子女的未来 。 即使他们没什么文化 , 也期待着子女能够通过读书迈上读书的上升通道 , 至少别像他们一样辛苦 。
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 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 , 都会把教育看成是一件神圣的、应该受到重视的事情 。
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教书,不愧是他!
文章图片
张理清在柬埔寨与糖农的合影 , 左边是糖农的家
在这里 , 贵客的招待标准是一杯加一个生鸡蛋的糖水
在印度也是一样 。 印度的基础教育非常完善 , 学生们也很“卷” , 培训机构一大堆 。 因为人口众多 , 印度学生承担的压力不低于中国学生 。
张理清还听到当地人调侃 , 说考不上印度IIT(印度理工学院)的人 , 都去了MIT(麻省理工) 。
发展中的地区总是希望能通过教育建设争取更多发展空间 。 在权利的博弈中 , 教育已经算是相对公平的竞争手段 。 它向每一位来者昭示着“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规律 , 不用在乎他们的身份与贵贱 。
为了更好地争取资源——这是教育的功能性 , 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方面 。 可是 , 资源是恒定的 , 争取资源不就意味着一场零和博弈么?一场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零和博弈 。
从过往的新闻报道能够看到 , 很多亚裔涌入美国后 , 凭借自身的勤劳与努力 , 赢得了当地学习、工作的名额 。 我们都会为这群人感到高兴 , 为他们的付出所得到的收获而感到高兴 , 但对于本土国家来说 , 他们并不一定这么认为 , 毕竟 , 亚裔争取走一份资源 , 本土国家就有人失去一份资源 。
在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教书,不愧是他!
文章图片
斯里兰卡初中学生fieldtirp
这样残酷的竞争 , 也揭示了有关西方教育的最大误解——“欧美的孩子都接受的是快乐教育” 。
如果教育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的途径 , 发达国家同样会通过教育建设 , 来巩固自己已经积累的资源 。
“说起快乐教育 ,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只学到了皮毛 , 最后变成了对孩子无界限的纵容 。 ”张理清说 , “任何学习和成长都需要有纪律来规约 , 学习的过程怎么可能都是快乐的呢?”
而教育的功能性和人文性 , 也如同选择题般摆在了张理清的面前 。 随着他的走访深入下去 , 他也越来越意识到 , 自己想要做的教育是什么 。
03
既是光圈 , 也是救赎
在北美洲 , 张理清也做过一些教育项目 , 一方面学习别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 一方面也是他实践自己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
在美国的时候 , 张理清目睹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殷实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 , 性格上进而谦逊 , 成绩优异 , 兴趣也广泛得不得了 , 再加上家长通通人脉写写推荐信 , 孩子的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常春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