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深中学老师:泛滥成灾的“发现式数学”, 还要毁掉多少孩子的数学能力?( 三 )
在BarryGarelick看来 , 孩子们的数学能力不是只靠自己探究出来的 , 而是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 , 从解决新手问题 , 一步步发展到解决“专家难题”这样锻炼出来的 。
“做不出来题 , 又没什么指导的孩子往往会问‘我为什么需要知道这个?’ , 得到适当指导的孩子往往不会 , 而且他们也不关心这些问题是否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关’ 。 ”
强制要求孩子解释算式的原理 ,
阻碍了抽象数学思维的发展
BarryGarelick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讲师、德雷塞尔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KatharineBeals合著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中学 , 州数学考试正在进行 。 一个女孩指着电脑屏幕上的问题问:“我该做什么?”监考老师阅读问题说明后 , 告诉她:“你需要解释你是如何得到答案的 。 ”女孩听后沮丧地说:“为什么我不能解完题 , 输入答案 , 就算完成了?”
这是政府和学校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数学” , 而提出的要求 。 根据共同核心标准的说法 , 对某一数学主题缺乏理解的学生可能过于依赖解题步骤 , 如果学生可以充分地解释自己的解题步骤 , 那就代表他们真的理解了 。
文章图片
但这里又带出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解释是令人满意的?
共同核心标准没有固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 因而对于这个问题 ,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 比如学习乘法的时候 , 孩子知道5×3=15是不够的 , 他们可能需要画出五组三支铅笔来证明自己明白什么是乘法 。 到这里 , 这种方式还算可以接受 。
但是在一些教室里 , BarryGarelick和KatharineBeals却看到 , 一个孩子画了三组五支铅笔 , 就被老师认为不理解这个算式 。
在另一所中学 , 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够理解数学 , 孩子们每周在课上做2-3道题 , 专门练习用“Need,Know,Do”的流程图来解释解题过程(Need是题目要求解答的信息;Know是题目中的已知信息;Do是解题过程) , 这占到了每周总上课时间的10% 。
在以前 , 孩子们列下方程 , 计算出答案 , 就被认为可以了 , 方程本身就是一种理解的解释 。
但现在 , 孩子们不得不在“Need,Know,Do”的流程图下 , 用文字来解释计算过程 , 甚至连一个算式都没有出现:
文章图片
在“Need,Know,Do”的流程图之后 , 孩子们还需要对这个流程图和其他地方描述的内容进行叙述性总结 。
老师告诉他们 , “Do”(以及流程图)展示了他们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工作 , 而最后的叙述性总结解释了这么解题的原因 。
为了让自己的解释符合标准 , 他们不能简答地写下“100%?20%=80%”;必须用某种说法来解释 , 比如“从100%中减去折扣的百分比 , 就等于我支付金额占的比例” 。
在实际情况中 , 还有很多孩子根本分不清“Do”部分和叙述性总结的差别 , 在解释自己解题思路的过程中乱成一团 。
文章图片
但是 , 却很少有老师关注到孩子们在表达方面的困难 。
比如 , 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强 , 可以解释得明白 , 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发育较慢 , 先学会了按步骤解题 , 到下一个成长阶段才能好好地表述;
还有英语非母语的孩子 , 语言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数学能力 , 在解释过程这方面表现得不是很好;
还有小学的孩子抽象思维尚未发育完全 , 强行解释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 , 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发展阶段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夫妻旅游美国面签技巧
- 雨果·维克斯|英媒:哈里王子有和爱德华八世一样悲伤的眼睛,都娶离婚美国女子
- 美国能买到华为手机吗 卖得好吗
- 忻州实验中学“九九重阳节”敬老爱老倡议书
- 感恩节是什么时候 感恩节时间简述
- 美国男子吃蛤蜊吃出个稀有紫色珍珠,价值2.9万元,高兴坏了
- 清热生津|美国男子吃蛤蜊吃出个稀有紫色珍珠,价值2.9万元,高兴坏了
- 不吃饭也得交钱?合肥某中学强制收600元伙食费,网友:明抢吗?
- |四地入俄签约后,乌克兰着急投入北约怀抱,美国要打击俄国防工业
- 洛杉矶凌晨四点是北京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