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张天翼:写一部有关女性处境的小说,好像躲闪失败了

张天翼|张天翼:写一部有关女性处境的小说,好像躲闪失败了
本文图片

张天翼(梁辰/图)
北京的初秋 , 日光热烈 , 我坐在咖啡馆外侧的座椅等张天翼 。 下午两点半 , 一张明媚却不张扬的脸滑入视线 , 她一袭粉裙 , 长发懒散地被几根发圈束在脑后 , 戴一顶帽子——在公开的报道里 , 她时常以这样的形象出现 。
作家张天翼是1980年代生人 , 倘若不是接受采访 , 她多半是宅在家中专心写作 。 约莫十年前 , 她开始全职写作 , 有几年以“纳兰妙殊”的笔名活跃在读者视线 , 以散文和奇幻小说见长 。
她后来用回本名 , 自称张师傅 。 写小说如同摊煎饼 , 当一个煎饼被摊得浑圆坚定时 , 师傅是很有成就感的 。 “一个手艺人使出浑身解数和技艺 , 做出一个玲珑的东西 。 快乐不言而喻 。 ”小说对她亦是如此 。
2022年4月 , 张师傅出版了女性主题小说集《如雪如山》 , 七个故事 , 主角都叫作“lili” 。 整本书的写作时间跨度逾五年 , 不少篇目来自约稿 , 最早的写于2016年 。 在此期间 , 小说家经历了自我的性别觉醒 , 也看了不少非虚构作品 , 以现实打底 。 在书的后记 , 她写道 , “我亲爱的读者 , 你一定也认识一个张丽或王丽 。 你也一定遇见过她们:在医院中怀抱婴儿、正为产后抑郁症所苦 , 在微博热帖里你读过她惨死于未婚夫之手的报道 。 她是住你家隔壁的早熟小姑娘 , 也是春运火车上坐你对面的恬静女学生 。 ”
张天翼|张天翼:写一部有关女性处境的小说,好像躲闪失败了
本文图片

《如雪如山》原本取名“纸深渊”、“忘川里的琥珀” , 几经更改 , 最终定下“雪山” , 又加了两个“女”“口”——“女人们想要开口说话” , 刚好是一部有关女性处境的小说 。
不同于张天翼前几部奇幻小说的鲜亮色调 , 在编剧康夫看来 , 《如雪如山》是冷色调的 , 线条干脆 , 故事内敛 , 如淡白冰雪 。
“除了文采 , 新书还展示了她观察生活、提炼细节的能力 , 她将注意到的问题书写出来 , 并能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 很明显 , 这是一个作者向成熟和严肃迈进的一个阶段 。 ”康夫说 。 《如雪如山》在豆瓣评分8.5 , 数度进入“小说一周热门榜” 。 划过一圈书评 , 不难发现 , 读者常常感慨于作者敏锐的视角、精妙的比喻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很早就注意到张天翼 , 她笔下对现实的感受力令前者印象深刻 。 “天翼知道自己的写作与时代的连接点 , 她特别敏锐地捕捉到了 。 并非所有写作者都有这种意识 。 ”
可这样的感受力在作者本人看来近乎于“诅咒” 。 背后含义不言自明 , “太娇嫩了” 。 一块寻常料子 , “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普通材质 , 对敏感的人而言犹如砂纸 。 ”
一旦产生关系就会有紧张 。 装修、与邻里话家常 , 家中凡带有社交属性的事情都是丈夫在操劳 。 甚至开车时 , 与对面来车交会 , 她也感到些许紧张 。 如若起了矛盾 , 便不能自抑地精神内耗 。 于她而言 , “最有安全感的时候是独处 。 ”写小说 , 她本来惯于躲在角色背后 , 但新书出版后 , 她连连被问到女性作家的书写经验与生命体验 。 好像躲闪又失败了 。
以下是张天翼的讲述:
“好像躲闪又失败了”
今年是我自由职业的第十年 , 不对 , 好像是第九年 。 我记数字非常糟糕 , 颜色、气味、光线反而记得清楚 。 大家或许以时间或地点为坐标 , 但我把颜色、光线作为自己的锚 。 比如某个时候和先生吵了一架 , 我会记得当时屋子里刚点过蜡烛 , 弥漫着还未散去的香薰蜡烛味道 , 光线很暗 , 因为忘了开加湿器 , 室内很干 。 可是你要问我为什么吵架 , 我完全不记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