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拔出水泡是怎么回事,拔罐拔出水泡来是怎么回事( 五 )


三、在应用针罐时 , 须防止肌肉收缩 , 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 。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
四、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 , 按压一下 , 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
五、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 。出血量须适当 , 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
六、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
七、根据不同部位 , 选用大小合适的罐 。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 。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 。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 。用架火法时 , 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 。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
八、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 , 可用干棉球拭去 。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留罐时间过长 , 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 , 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 防止感染 。拔火罐所要掌握的时间,一般以不超过十五分钟为宜,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另外,拔完火罐后不宜立即洗澡 。
拔火罐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
一、拔罐法的作用: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 , 主要用于风湿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痹痛”筋骨酸楚、伤风伤寒所致的感冒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有治疗作用 。如人到中年,筋骨疼痛显然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寒湿诸邪入袭而留驻于骨关节 , 加上中年之后其气渐衰,血行缓慢,血不运而通行不畅以致诸证渐出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 , 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达到通络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 。火罐用在人体穴位上 , 可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疾病 。
二、拔罐的原理
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 , 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中医认为拔罐是通过罐内负压的作用打开毛细血管及毛汗孔,使局部产生收缩和冲挤的相互作用 , 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而致淤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排出体外,达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 , 调动人体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 , 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的斑印及颜色的定义:
1、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血压高,或有温热之邪 。
2、罐印微白 , 触之不温,多为经寒血虚,证见体乏无力,面色无华 。
3、罐体内壁有水气兼见水泡者,表示该部位有湿气,为常期涉湿或穿潮湿衣服有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