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理论敷熨 降低蛋白尿保持稳定不反复,从两个方面入手更管用


经络穴位理论敷熨 降低蛋白尿保持稳定不反复,从两个方面入手更管用
文章图片
经络穴位理论敷熨 降低蛋白尿保持稳定不反复,从两个方面入手更管用
文章图片

尿蛋白是慢性肾脏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 出现后漏出的来源通常与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有直接关 。 肾脏内免疫炎症反应的造成肾脏细胞肾小球及肾小管的损伤 , 致使大分子蛋白漏出 。 这种病理类型的蛋白尿需要积极的防治 , 以避免加剧肾小球的硬化发展及肾功能衰退 。
通常尿常规检查可以明确尿蛋白的情况 , 尿蛋白呈现阳性状态(有+) , 就要积极采取控制 。 尿蛋白1+、2+、3+都需要引起重视 , 进一步明确漏出来的情况 。 很多人觉得一次尿蛋白+没事 , 也没什么症状就不控制了 。 反而导致病情愈加严重 。
之前接诊的一位男性糖尿病肾病患者 , 53岁 , 有8年糖尿病史 , 体检查出尿蛋白1+ , 微量白蛋白尿130mg 。 当时看了一下尿蛋白只有一个+觉得不严重 , 就没有进一步检查肾功能 , 仍然是服用降糖药 , 没有系统治疗蛋白尿 。
过了不到两个月 , 突然头晕、恶心 , 再次入院检查 , 尿蛋白3+ , 微量白蛋白尿发展到大量蛋白尿 , 肌酐升高到240多 , 已经发展到肾功能不全了 。
肾功能不全引起的蛋白尿治疗 , 要系统地进行控制!既要针对肾功能受损本身加以修复控制 , 又要及时对导致肾脏损害发生的病因及时治疗 , 多方位的从根本上解决肾功能受损的原因 , 是稳定蛋白尿的关键 。
降低蛋白尿且保持稳定不反复 , 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 一、先控制住肾脏内炎症反应
对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 , 包括IgA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性肾病等等 。 及时抑制肾脏内发生的免疫炎症是关键 。
【经络穴位理论敷熨 降低蛋白尿保持稳定不反复,从两个方面入手更管用】针对加强炎症抑制的情况 , 一方面采取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强力抗炎组合 , 先把活跃的炎症控制住 , 以减轻对肾小球基底膜持续 , 保护好剩余肾小球 。 一般激素、免疫抑制剂用药2周后就可以看到明显尿蛋白定量下降 。 肾脏内炎症状态基本得到好转 。 另一方面要加强免疫力 。 有些肾友降低蛋白尿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 , 及时坚持用药也存在反复的情况 。 除了药物对病情的作用有限外 , 患者自身的免疫力状态也是发挥药效的关键 。 加强免疫功能 , 可以搭配中药或中成药加强自身提升免疫调节能力 。
  • 二、其次针对病因积极纠正
蛋白尿要达到长久的稳定 , 既包括从根本上控制导致肾脏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因素 , 又要兼顾导致肾功能受损的继发因素 , 积极的控制应对 , 病情能达到长久稳定 。
继发性肾病相比原发现肾小球肾炎类型来说 , 病因更加明确、肾功能损伤更严重、进展速度会更快 。 比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等 。 通常存在肾功能损伤的同时还有免疫、代谢疾病的问题 , 因此治疗难度更高 。 此时就要注意“多病合治” 。
比如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基础是稳定血压、血糖 , 可以减轻肾脏内高压的进而保护剩余肾细胞的血液供应 , 整体肾功能稳定后蛋白尿也能下降甚至完全好转 。
针对基础病治疗后大多肾功能得到一定后恢复 , 尿蛋白、水肿等症状也会得到缓解 , 相应的肌酐值、尿酸、尿素氮等指标也会恢复 。 肾功能趋于稳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