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量,黄河的成因和径流量( 四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
百度百科-长江
长江1998年在上游干流控制站宜昌水文站测得最大流量(63300m3/s),黄河在花园口水文站测得最大洪峰流量3260m3/s
长江平均13900m/s
黄河平均2000m/s
长江平均13800m/s
黄河平均1800m/s
长江13320m/s

黄河流量,黄河的成因和径流量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黄河的年径流量是多少???黄河上游径流量年际变化的时空规律性初探(高治定 慕平 宋伟华)
http://www.hwcc.com.cn 时间: 2005年8月12日 17:22来源:《黄河规划设计》2005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打印
[摘 要] 近十多年来黄河上游径流量出现持续偏枯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影响径流的因素已有不少研究,但缺少从扩展的时空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本文初步分析了黄河上游与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南侧长江水系几条河流源区,不同年段径流变化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根据清代志桩资料恢复的1732年以来黄河上游年径流系列,探讨了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的长周期性 , 由此看,黄河上游近十多年径流变化尚属于区域性、长期变化规律的反映 。
[关键词] 径流量 黄河上游 长江上游源区 相关 周期
黄河上游系指内蒙古河口镇以上地区,但径流量的绝大部分来自兰州以上的地区 。兰州以上地区集水面积为22.25万km2,按其上游唐乃亥水文站又可分为青藏高原来水区(面积12.2万km2)和高原边坡来水区(10.05万km2) , 两区来水量分别占兰州的62%、38% 。唐乃亥以上地区径流主要来源于吉迈~玛曲区间,该区间径流占唐乃亥的50.8%,面积仅占33.6%;吉迈以上区间为源区 , 径流占唐乃亥的20%、面积占37%;玛曲~唐乃亥区间径流占唐乃亥的29.2%、面积占29.4% 。
昆仑山、巴颜喀拉山横卧青藏高原东部 , 走向为西北西~东南东,大约在34°附近,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在山系南侧自西向东分别排列为长江正源通天河、长江主要支流雅砻江、雅砻江支流鲜水河、长江支流大渡河源区支流绰斯甲河及足木足河 。这些河流除通天河基本以西东流向外 , 其它大致呈西北流向东南 。各河流源区控制性水文站分别为直门达、甘孜、道孚、绰斯甲及足木足水文站,集水面积分别为13.77万km2、3.29万km2、1.45万km2、1.48万km2和1.99万km2 。各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依次分别为125亿m3、85.7亿m3、44.8亿m3、58.5亿m3和74.5亿m3 。
上述黄河唐乃亥以上地区及长江正源和各支流源区平均海拔高程均在3 000m以上,靠近各河的源区高程多在4 200m~4 500m以上 。属青藏高原寒带半干旱、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区 。径流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其次为地下水及冰川融水 。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增 。长江、黄河河源区年降水量均不足300mm , 向东南增至700mm左右 。黄河唐乃亥~兰州区间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地带,属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 。
1 黄河上游径流年际变化
表1是黄河上游各控制站及区间1960~2003年天然年径流量特征值表 。可见,各站或区间最大年径流量、最小年径流量出现年份并不完全一致 。反映各站年径流量变化幅度的特征指标Cv值及年最大、最小年径流量比例,随面积增加而减小 。但从各区间看 , 还与湿润程度有关,吉迈以上吉~玛和玛~唐3区间集水面积相差不大 , 但以吉~玛区间较湿润,径流模数最大,年径流量变幅相对较小 , 年径流量Cv值最小 。
表2反映了近四十年来,各年代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特点 。可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黄河上游处于水量偏多时期 , 七十年代水量持平,而九十年代水量明显偏少 。但就各区间看 , 各年代丰、枯变化还不完全一致 。如六十年代吉迈以上区间、七十年代吉~玛区间、八十年代唐~兰区间十年年径流量均值偏少,但同期其它区间均偏多 。从九十年代各区间偏少程度看,唐~兰区间偏少程度最大,而吉~玛区间,偏枯程度相对最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