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朋友是“无用”的,有用的是圈子( 二 )


当时很多朋友怕被苏轼连累 , 避之不及 , 唯有巢谷陪伴左右 , 饮酒赋诗 , 月夜泛舟 。
后来苏轼起复 , 青云直上 , 紫袍加身 , 巢谷却翩然而去 , 不见踪迹 。
苏轼被贬海南 , 巢谷不顾年迈体弱 , 千里迢迢去海南看他 , 最终死在半路 。
得知他的死讯 , 苏轼悲从中来 , 放声痛哭 。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讲:
大凡君子与君子 , 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 , 以同利为朋 。
真正的朋友 , 是靠三观和品格粘合在一起的 , 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有功利的价值 。
苏轼有个朋友叫陈季常 , 俩人在凤翔结缘 , 后来苏轼被贬 , 恰逢陈季常在黄州隐居 。
俩人性情投契 , 一起谈论佛法 , 吟诗作赋 , 寄情山水 , 抚琴高歌 。
在绝大部分人和苏轼断绝来往的时候 , 陈季常成了他的慰藉和依靠 。
苏轼说:“凡余在黄四年 , 三往见季常 , 而季常七来见余 , 盖相从百余日也 。 ”
因为俩人交往甚密 , 惹得陈季常妻子不满 , 以至于有了“河东狮吼”的典故 。
后来苏轼遇赦离开黄州 , 陈季常送他 , 一直从湖北黄州送到江西九江 。
四年之后 , 苏轼做到礼部尚书 , 距离宰相仅一步之遥 。
陈季常千里迢迢跑到开封来看他 , 却没有一点求官的意思 , 和往常一样同苏轼谈天说地 。
无论高峰低谷 , 陈季常一直都在 , 不求名、不贪利 , 只求与朋友舒服相交 。
诗僧贯休讲:千人万人中 , 一人两人知 。
我高朋满座 , 你不攀附;我一无所有 , 你不轻视 。
我成功得意 , 你不嫉妒;我落魄潦倒 , 你不离弃 。
彼此不以利益缠绕 , 简单纯粹 , 只因天性相投 , 真心相交 。
这样的朋友 , 拥有即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 得到一个 , 孤独便有了解药 。
苏轼|苏轼:朋友是“无用”的,有用的是圈子
本文图片

03
作家周公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价值的交换 。 真正的朋友当然也是价值的交换 。
只不过 , 交换的不是世俗功利之用 , 而是性情的相投 , 心灵的默契 , 精神的共鸣 。 ”
苏轼外放杭州的时候 , 整个杭州官场 , 同僚同事几百人 , 却没有一个可以说说心里话的人 。
他心中郁闷 , 只能向恩师欧阳修倾吐 。
欧阳修写信告诉他:“你公暇若欲求友于湖山间而不可得者 , 则不妨往寻惠勤” 。
欧阳修怕他憋坏了 , 劝他去找僧人惠勤、惠思谈心 。
苏轼拜访这两位高僧后 , 心情舒畅 , 积郁得以疏解 。
以后但凡遇到什么事情 , 他就跑去寺庙找僧人谈心 。
这些僧人远离官场 , 和他没有切实的纠葛 , 成了苏轼的方外好友 。
佛印禅师、辩才法师和苏轼的友谊都保持了一辈子 , 终生不曾褪色 。
作家李尚龙说:真正的朋友 , 往往是没有利益交集的人 。
没有利益交集 , 才能没有勾心斗角 , 没有高低贵贱 , 两个人才能坐在一起 , 毫无负担地谈心 , 才能体味到朋友之间的放松 , 朋友之间的安心 。
曾国藩和沈葆桢当年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
后来沈葆桢当了江西巡抚 , 一省封疆 。
当时江西每月要给湘军大笔的军饷 , 为了军饷给多少的问题 , 俩人起了争执 。
一个催饷 , 一个扣饷 , 吵得不可开交 。
最后闹到朝廷 , 才把事情平息 , 虽然事情解决了 , 但是俩人的友谊也走到了尽头 。
俞敏洪曾说 , 当年最后悔的事情 , 就是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新东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