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带耳机的危害,长期带耳机会有什么影响?( 四 )


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对本校学生进行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在年轻的脑袋上却长着一双年老的耳朵――用学术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有着轻微噪声性听力损伤(NIHL: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的人数正逐年上升 。这种病症简言之即为耳朵在过长的时间内承受了过大的声音 , 进而听力下降的一种病症 。
当长时间处于在高分贝声音环境时,最直接的伤害便是内耳,高音或是噪音不断冲击震荡耳蜗中的液体,令毛细胞因受到过度刺激而死亡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当我们在“享受”100分贝以上的音乐时,毛细胞就像在不断受到压路机碾压的小草,慢慢死去 。长此以往,负责某一频段的毛细胞受损严重后,对该频段的听力水平便会急剧下降 。
作为生活在复杂都市环境的人来说 , 每天都会有短时间受到高于危险水平的噪音的侵扰,如路边施工的电钻亦或是疾驰而过的地铁列车 。较短时间的干扰并不会对耳朵有什么伤害,但是如果长时间不给予机体自身休息恢复的时间,损伤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长期在高分贝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 , 听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
听力过早受损的罪魁祸首:耳机
大多数年轻人并不从事与噪音亲密接触的“高危”行业 , 但听力却都出现了显著下滑 。导致听力下降的最直接原因便是过度的使用耳机,而这“过度”的衡量标准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声音过大,时间过长 。
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规定,超过85分贝以上的声音就可以被纳入噪音 。可实际上,很多人可以忍受耳机长时间的播放超过90分贝的音乐而浑然不觉 。
难道大家听歌都本着自虐的心态吗?当然不是,许多人都喜欢在地铁、公车或者较为嘈杂的环境内听歌 , 自然而然会将耳机音量调得过大 。在一项研究中 , 研究者发现,当环境音量达到65分贝时,被试者会选择将耳机的音量调高到82分贝来获得更好的效果 。而当环境音量更高时,这个数字也可能会更高 。长此以往,即便是在安静的室内,耳机使用者依然会将音量设定到一个远远超过实际需要的标准 。
更可怕的是,长时间播放过大的音量,并不会带来立刻的痛苦 。对于一般人来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耳朵不痛,何必关注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噪声性听力损伤都是由蓄积已久的微小损伤导致的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据统计,在2005-2006年间,患听力受损的青少年比率要比1988-1995年高出1/3 。
保护我们的第五感
在室内尽量调低音量: 一般来讲,安静的环境下音量设置到自己刚刚可以听清楚的程度即可 。对于头戴式耳机来说,音量应该调整在可以听清周边对话为宜;对于入耳式耳机,可以拿掉一边耳机,将另一侧的音量调整到与对话音量相似为宜 。在需要调高音量时,最好不超过60%的最大音量 。
室外应有效屏蔽噪音: 实际上,当周遭环境嘈杂,将音量开到更高也难以听清时,就应该果断关掉手里的随身听 。如果非要在这种高分贝的环境下听歌的话,不妨可以换用入耳式、耳塞式耳机或对外界噪音屏蔽效果比较好的头戴式耳机 。当屏蔽了外界的大部分噪音时,设定的音量也自然会小很多 。
切勿长时间使用耳机: 一般来说,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2~3个小时(如果音量较大则务必控制在1小时之内) 。而带着耳机睡觉更是要避免的不良习惯 。
设置最大音量: 很多播放器都可以手动设置最大音量的上限,可以手动将最大音量设置在60%,这样就不会因为手欠而调大音量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