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孔子常在什么地方讲经授学,孔子讲学的地方 叫啥( 七 )


一天早晨七、八点钟 , 孔子师徒来到晒书山散步 , 他们一边哼着美妙的韶乐 , 一边欣赏着周边的景致: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 , 白浪直挂 。秀丽的村姑在河边挥舞着木杵,有节奏的捣衣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声;四溅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象晶萤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 。远看阡陌人家,鸡犬之声相闻,吹烟四起,直入云霄 。往东边的山脉一瞧 , 只见青翠的山峦自北向南,绵延千里,透着一种灵气,恰似一个“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点” 。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点不为之 , 缺之不成文 。”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个山头 , 只见那捧泥土飞向空中 , 越变越大 , 飘落在那座山顶上,形成了之字的一点 。子路等人惊叫道,“这下就似一个完整的之字了 。”
之字山的传说,美妙而神奇 。汉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势,似牛、似马,象文、象字,充满着美感 。亲临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会顿悟之字山的奥妙与神奇 。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讲经台上讲学,听者有五、六十人,众学子正听得入迷 。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
…… 。
突然,一辆马车驰来,从车上下来两名信使,他们径直来到孔子面前 。孔子见官差来到,便停止了讲学 。官差带来了叶公的信函 。孔子拿着阅读,函云:
孔夫子敬启:吾国国君不幸于昨日崩殁,楚国政局有变,前昭王聘书不便践约,深祈海涵 。特遣使以告 , 并顺送旅资五千,万望笑纳 。
夫子高深学问,道德文章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辈将永远尊崇 。
后会有期,他日定当觐见拜教 。
即颂时祺!
楚人沈诸梁顿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实,楚国的失约,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贤妒能,从中作梗之故 。读罢叶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 。他一直视楚昭王为明君,泱泱楚国,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乱世的民众,将是天之大幸 。为了谒见楚昭王,他们师徒长途跋涉,历尽艰辛 , 在陈国居住了四年 。未曾想 , 郢都未至 , 知遇之君却已仙逝 , 已成故人 。
未久,孔子师徒结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辞别楚国,来到了卫国,在卫国又居住了三年,为卫出公参政 。
6. 千年杏坛名书院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
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
孔子的精神永在!孔子的学说永存!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汨汨来 。”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木木都在深情地诉说:一位伟大的文化巨人曾光临过我们,曾与我们朝夕相处 。
人们留住了孔子 。孔子的思想,世世代代地潜移默化着这里的人们,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将孔子当年的露天讲台升格为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书院,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叙写着传儒重道的历史 , 一直写到今天,也许还会永远写下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