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年夜饭的由来,年夜饭的来历和寓意是什么?( 四 )


相传古时候 , 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 , 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 。因此一到冬天 , 人人惊恐 , 村村不安 。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 。
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 。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 。
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 。
夜深了,年窜到村口 , 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 。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 。这是一个多么不易得来的日子 。
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 , 欢庆平安 。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为了庆祝过年 , 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
江南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 , 不能大声说话 , 不能敲击碗筷 。吃完年饭后,就要将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净,再打开大门 , 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 。这规矩习俗据说是为了哄骗铁拐李而传下来的 。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寓意 。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 , 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长久久)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 , 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
一年一次的年夜饭 , 是全家都要动员的大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这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年夜饭,吃的是喜悦 , 品的是亲情 , 缕缕饭香中闻到的是家的味道 。

春节吃年夜饭的由来,年夜饭的来历和寓意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年夜饭的来历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各地的年夜饭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米团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闽粤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广东潮州人初一吃当地特有的“腐圆”;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才吃饺子 。馄饨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 。
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 , 才有了宇宙四方 。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 。
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边远地区 。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 , 取其新旧交替 , 时来临之意 。
年糕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 。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 , 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 , 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