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黄云鹄辑《完贞伏虎图集》一卷 , 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 今存世数目稀少 , 读者访求不易 。 《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六八〇册收录黄云鹄《实其文斋文钞》等著作六种 , 其中未见此书 。 比较方便的是 , 清人董文涣编著《韩客诗存》(李豫、崔永禧辑校 ,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下编附录 , 已全文收入《完贞伏虎图集》 。 董文涣(字原作“焕” , 以进士及第榜名作“涣”而改)为黄云鹄知交 , 是当代国画大家董寿平的祖父 。
图集所收诗文题咏的作者 , 分为两类 , 一类为朝鲜学者文人 , 有朴珪寿、金尚铉、李基镐、许传、金益文、申辙求、赵徽林、郑显德、徐相雨、赵性教等十人 。 另一类为黄云鹄的知交好友 , 图集刊布时皆已去世 , 有谢元淮、许宗衡、杨传第、冯志沂、象贤、樊彬、易绍琦等七人 。 共计十七人 。 此外 , 所见还有何璟《题黄孺人完贞伏虎图》(同治《会理州志》卷一一《艺文志》)、董文涣《完贞伏虎图为翔云题》(《岘樵山房诗集》初编卷三)二诗 , 未收入图集 。
咸丰十一年(1861)初 , 朝鲜派遣问安使前往中国 , 以赵徽林为正使 , 朴珪寿为副使 , 申辙求为书状官 。 这个时间是清朝后期历史中一个艰难的节点 。 南方太平天国尚未平定 , 祸患绵延日久 , 前此一年 ,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 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避难 , 清朝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 。 俄国势力毗连边境 , 清帝身体违和 , 中国事情令人担忧 , 热河问安使的派遣 , 可以说是朝鲜在国际新形势下 , 讲求应对策略的表现 。
朝鲜使团于正月十八日启程 , 三月下旬到达北京 , 六月十九日回国复命 , 历时五个月 。 他们在北京期间 , 与翰林院检讨董文涣、翰林院编修沈秉成、户部郎中王拯、兵部郎中黄云鹄、兵部主事王轩、刑部主事冯志沂等人相识 , 缔结了深厚的友谊 。
此次朝鲜使臣所结识的 , 是咸丰、同治年间京城一个重要的文人士大夫群体(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收录其中五人 , 林寿图被比作“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 赵树吉为“地辟星摩云金翅欧鹏” , 王拯为“天慧星拼命三郎石秀” , 谢元淮是“地魔星云里金刚宋万” , 董文焕是“地恶星没面目焦挺”;在朱彊村《清词坛点将录》中 , 也有许宗衡、谢元淮、王拯等三人上榜) , 成员具有相近的学术和文学志趣 , 相互之间交往非常密切(关于晚清政治环境中北京文人网络的变迁 , 以及学术脉延、文学纽带等问题 , 波拉切克《清朝内争与鸦片战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英文原著于1991年出版]、魏泉《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十九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著作的梳理富有启发性) 。
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董文涣 。 他与沈秉成为同年进士 , 与王轩、冯志沂是山西同乡 。 董文涣出身盐商家庭 , 家道富裕 , 于咸丰六年(1856)成进士之后 , 兄弟三人一同进京 , 以高价买下清代名臣阮元在宣武门外兵马司后街的故宅作为住处 。 董文涣文武双全 , 性格豪放 , 交游极广 。 他为冯志沂《微尚斋诗集》作序 , 说:“余丙辰通籍后 , 因顾斋(王轩)得识先生(冯志沂) , 兼与许海秋(许宗衡)、林颖叔(林寿图)、黄翔云(黄云鹄)、赵沅青(赵树吉)诸君子 , 诗酒往来无虚日 。 ”所述当为实录(参见王元周《小中华意识的嬗变:近代中韩关系的思想史研究》第五章 , 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