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杨绛介绍,杨绛 <老王>( 九 )


我留意到课文前面的提示:“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 。他们不被重视 , 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 。”我觉得很有些意见 。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时代的影子,在这种大时代下看老王的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 。在我看来,一个真正善良努力的人,像老王这样艰难地生活,最后蝼蚁般地死去,绝对是这个社会的耻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 。我相信,这篇散文的丰富性就表现在这里 。
杨绛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混乱年代 。她在追忆混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 , 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不是控诉,而是对人性中善的信任 。或者说,因为自己的善良,她更容易忽略苦难,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评课时,有同事说,杨绛的生活虽然不幸,但相对于老王总是幸运的 。我觉得这种解释不大合理,因为知识分子的幸与不幸不能够仅仅以生活水准来衡量 , (何况杨绛的生活也确实困难)不幸对于不同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而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坚守自己的善良或者说良知 。对于老王来说 , 也有一种选择,比如参加蹬三轮车的组织 。(“组织”在特殊的年代里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词汇)而我相信 ,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们都应该息息相关 。这种感觉类似于基督教里的原罪 。因此在杨绛看来,对于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的每一个善良的不幸者,我们都应该感到内疚 。
因此,仅仅把杨绛的这篇散文解读为送老大爷过马路之类的善良 , 是教参的搞笑之处 。而里面所包含的更为丰富的对特定年代的讽刺与控诉,对人性中善良的肯定与呼唤,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 都被省略掉了 。
写作背景文章著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 , 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 , 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一般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之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 , 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时代的影子,使我们在这种大时代下看到了老王的一颗金子般的心 。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
【老王杨绛介绍,杨绛 <老王>】写作背景 文章著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 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一般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之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时代的影子,使我们在这种大时代下看到了老王的一颗金子般的心 。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