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杨绛介绍,杨绛 <老王>( 五 )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锺书去世 。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
2007年 , 出版《走到人生边生——自问自答》一书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 , 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
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 , 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 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http://baike.baidu.com/view/4224.htm?fr=aladdin】

老王杨绛介绍,杨绛 <老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杨绛 的老王写作背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荒唐的动乱的年代 , 作者夫妇作为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 。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 。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 , 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 , 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 , 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 ,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 , 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 , 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 , 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 , 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 , 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 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 材料琐碎 , 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 。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 。一是职业 , 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 , 三是居住条件 , 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 。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