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杨绛介绍,杨绛 <老王>

1、杨绛<老王>杨绛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混乱年代 。她在追忆混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不是控诉,而是对人性中善的信任 。或者说,因为自己的善良,她更容易忽略苦难 , 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评课时 , 有同事说,杨绛的生活虽然不幸,但相对于老王总是幸运的 。我觉得这种解释不大合理,因为知识分子的幸与不幸不能够仅仅以生活水准来衡量,(何况杨绛的生活也确实困难)不幸对于不同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而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坚守自己的善良或者说良知 。对于老王来说,也有一种选择,比如参加蹬三轮车的组织 。(“组织”在特殊的年代里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词汇)而我相信,在任何一个社会里 , 人们都应该息息相关 。这种感觉类似于基督教里的原罪 。因此在杨绛看来,对于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的每一个善良的不幸者 , 我们都应该感到内疚 。

老王杨绛介绍,杨绛 &lt;老王&gt;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关于杨绛的《老王》这一课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 。老王一辈子很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 , 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
但是老王心好 , 老实厚道,有良心 , 关心人 。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 , 而且非常讲感情 , 讲仁义 , 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 。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 。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 。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 , 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 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 , 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 , 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