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 三 )


动物能习得无助,人也是一样的 。有一位网友提起自己的人生,曾这样说,本来自己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的想法,偏偏父母不允许,而且是强制性的要求自己和家里的兄弟姐妹必须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如果稍有违背,轻则拳打脚踢 , 重则拿桌子、凳子砸,根本不在乎几个孩子的感受 , 自己只要冒个什么独立的苗头,立刻被掐死在襁褓里,打击、责骂、满村子哭诉自己的不孝……各种手段能用尽用 , 直到自己放弃为止,然后自己就开始渐渐的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了 , 觉得自己没能力,慢慢的抑郁了,产生了想放弃的念头,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也可以说是破罐子破摔 。

一个人形成无助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进行,却不断体验到各种不可控的失败与挫折 。比如上述这位网友,其实他有自己的梦想,也一直很努力的在实践当中,可是父亲千方百计的阻扰,母亲没有软弱无力,于是他不断的被打击,被否定 。
第二阶段,当个体不断体验到各种失败与挫折后,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认知,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努力和结果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 继而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想法 。当这位网友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自己的父亲否定、打击,甚至半路拦截他的实践活动,他还是在努力,只是已经产生了一种“无论我做什么,父亲都会阻拦,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因为他一边想实践自己的梦想 , 一边又想获得父亲的认可 。不过,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很两全的 。
第三阶段,个体随着失败经验的积累 , 逐渐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使得个体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 , 或者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自己的努力无效,前景无望,也就说 , 个体此时认为,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产生不了什么效果 。当这位网友被父亲不断的打击否定,甚至到外省找工作,父亲都能不断打电话骚扰领导,导致他被辞退 。他开始向父亲屈服了 , 认为自己无论到了哪里都逃不出父亲的纠缠 。
第四阶段,个体在连续挫折下,产生错误认知,动机减退甚至消除,继而 社会 功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个体发展 。因为自己的想法和父亲不一样,而从未得到过父亲的肯定,甚至每一份工作都遭到父亲的干扰,这位网友认为自己一事无成 , 什么也做不了,渐渐丧失了生活兴趣和动力,认为自己无用无能,人生没有意义 。

在个人层面,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 , 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 ,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无力改变事实;生活层面,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虽然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长远层面,他们也许会渐渐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就像上述这位网友一样,在不断的打击否定中,渐渐松懈了,自制力下降,觉得反正已经没希望了,不必努力了,这就是管他的呢效应 。
管他的呢效应,不一定是想到恶习所带来的长期影响,而变得过分焦虑 , 而是可能一边觉得焦虑一边觉得反正改变不了,干脆放弃;甚至享受它们本身给个体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由于失败产生负罪感,继而自制力消耗殆尽,在随后的情境中,再难抵挡诱惑 。

期间,个体会产生如下反应:
首先是, 低成就动机。即个体由于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因而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不再指望自己成功,学习、工作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间表现出漫不经心 。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 , 因为经常被批评,担心自己考不好,因为常常以“60分万岁”为目标和自我安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