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 二 )


这是因为眼前的失败会让孩子情绪低落、体验到压力,而低落的情绪和压力会使得他们的大脑更容易向各种诱惑屈服 , 而失去自控力 。就如同节食减肥的人,在因为工作失败而难过时,会更想逃避痛苦感受而吃高热量的甜品 。电子 游戏 成瘾的孩子 , 在考试前觉得压力大时,会更想放松而屈服于 游戏 的诱惑 。
其实是大脑在保护我们,避免陷入巨大的痛苦 。
心理学术语叫做应激反应。就是当一个压力来临时,身体内部会发生某些变化,使得我们在危险情况下能够本能地保护自己 。压力会让我们焦虑、难过、愤怒,会让我们因为自我怀疑而痛苦,这时大脑为了不让我们陷入痛苦之中,为了很好地保护我们,它会让我们去寻找奖励、让自己快乐起来 。
那么什么是最便捷可行的快乐来源? 当然是各种休闲活动,对孩子来说可能是玩手机、发呆、画画,对大人来说可能是刷朋友圈、抽烟、喝酒、购物、吃东西 。在压力状态下 , 对快乐奖励机制的追求会让这些休闲活动对我们来说变得更有诱惑力,更难抵抗 。
但可怕的是这种被动休闲刚开始时会让我们放松,但超过半小时后会让我们有失去控制的感觉,会体会到更深的无力感而后悔这样做,这个现象被称为“熵”效应 。
那放到孩子身上 , 就是当压力太大时,他也会去找到放松的方法,让自己免于压力,但这些放松的方法不但没让他真的放松,反倒让他觉得因为缺乏自控感,而后悔和自责 。
那接下来他们会怎么做呢? 他们会更多地玩 游戏 、更多地选择逃避来让自己远离愧疚的感受,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循环 。
如何打破这个负循环呢? 他需要想办法去行动,他有应对办法就有了控制感,而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控制感时,他的自我控制力量也会更强 。所以破罐子破摔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而失去控制感,要想打破学习中的这种负循环,我们就要让孩子重获对学习的控制感 。
要想打破这种”破罐子破摔”的负循环 , 核心方法就是让孩子从小的行动做起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感,让孩子体会到自控的力量 。卓训教育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配合 , 为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自豪,为每一个退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方法准备,这样就会帮助孩子打破负循环,走出“破罐子破摔”的困境 。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里在心理学上称为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如何解释“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并规避这种心态的产生? 人在多次遭受挫折打击之后,又没有任何的帮助情况下,渐渐就会放弃自己的坚持和目标,变得颓废、不在关注其他,怎么样都可以的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完好的罐子都会得到关注和保护,而已经坏了的罐子,结果只会越来越破 。
如何改变消极的人生状态?
1、关注当下的心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 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对于他人的评价要客观辩证的看待;
2、寻求身边的关注和爱,父母、朋友等等,从他人的陪伴和关心中,重新找回对生活和目标的追求 。
小时候成绩不太好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比如说,你在学校活泼开朗,和很多同学玩得很好,可是你的成绩偏偏不好,几乎没有及格过,结果呢 , 老师骂你不开窍,爸爸骂你笨死了,于是你干脆放弃学习了 , 因为你觉得,反正自己也学不好 。这就是破罐破摔 。

心理学家塞里在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将狗关在笼子里,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加电击,狗由于被关在笼子里,逃不了 , 于是狂奔,惊恐哀嚎 。在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鸣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嚎,不再逃了 。再后来 , 实验者在蜂鸣器响之前将笼子打开 , 狗也不逃了,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颤抖 。狗本来有机会逃了,却等主动放弃,等待痛苦电击的到来 。这就是 习得性无助,一种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置之的态度 ,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状态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助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