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民俗文化,冬至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三 )


冬至的来历简短1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斗指子 , 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求神祭祖的习俗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
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 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
关于冬至 , 有一种古老的说法 。《易经?复?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 后不省方 。”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其《诛伐》篇说:“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 , 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
《初学记》引《五经通义》:“冬至阳气萌生,阴阳交精 , 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 。”
所以,古人眼中的冬至宜静不宜动,这就是过节了 。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 , 相沿至饥唐、宋时期厂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 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
冬至的来历简短2
1、冬至由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 , 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 , 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
2、冬至节日习俗
南方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 。南方沿海不少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 。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 , 俗称“添岁”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 , 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 。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 , 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 , 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