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1、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 , 虽有心报国 , 却无力回天 , 心中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自?。?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 , 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 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久而久之 , 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糵”,芦叶裹米也 。从米,葼声 。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 。
《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
源于纪念屈原 。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楚国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 ,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在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 , 心中悲愤不已,于是 , 5月5日 , 屈原怀抱大石头入汩罗江自尽 , 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 , 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就这样,这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故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大家每年都会过端午节,而且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吃粽子,可是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怎么来的吗?不知道的话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之后 , 因无力救国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选择了写下绝笔《怀沙》 , 抱石投江自尽 。人们得知此事 , 纷纷来到江边划船打捞,却一无所获 。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 。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据记载 ,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 , 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 。东汉末年 ,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