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吃汤圆的习俗( 三 )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 。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 。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
正月十五吃元宵 , 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 。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吃汤圆的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正日十五吃汤圆是什么习俗?因为汤圆象征合家团圆更更好,吃汤圆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正月十五汤圆必备 。汤圆的外形圆滚饱满,象征团圆、幸福 , 祖先相信元宵节吃了这样的应景食物,也能为家庭带来和睦与平安 。
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 。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
汤圆的营养价值:
甜馅汤圆本身已有甜味 , 所以汤不需要再加糖 , 以减少热量摄?。蝗羰俏尴谛√涝?nbsp;, 汤可以用糖桂花、甜酒酿、花茶或者桂圆红枣汤、桂圆姜汤取代 , 后者可有补身祛寒的功效;煮咸汤圆时可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 。
面对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别注意,吃汤圆切记缓慢、小口,避免汤圆哽住喉头或气管 。由于汤圆含高量“糖分”,加上芝麻、鲜肉、花生含“高油脂”及“高热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汤圆
正日十五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 ,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 , 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 , 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

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 , 十五日夜为‘“正灯’ , 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 , 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 , 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
是元宵节的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 , 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 ,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 , 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