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四种染液,常用微生物染色的方法( 二 )

革兰氏染色四种染液,常用微生物染色的方法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和要点是什么?取经火焰固定的标本片,加结晶紫液于涂片上,染色1分钟,轻轻用水冲去染液;片上加革兰氏碘溶液 , 作用1分钟,用水冲洗;倾尽玻片上的积水后,滴加适量95%乙醇于涂片上,作用0.5~1分钟 , 进行脱色;水洗后,以复红染液复染1分钟,水洗净用滤纸吸干后镜检 。脱色是该染色法的关键,注意涂片不再有颜色褪下即停止,脱色时一般不要把染料倾去 , 应用水把染料浮起再冲去,以免染料颗粒附着在玻片上 。本染色法可用于鉴别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 。

革兰氏染色四种染液,常用微生物染色的方法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革兰染色的原理革兰氏染色原理是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 , 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 , 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 。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细菌经过碱性燃料结晶紫染色,后经过碘液进行媒染,然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细菌媒染后,颜色不被脱去,有的会被脱去,因此会把细菌分成两类,不被脱去的被称为革兰氏阳性菌,脱去的则被称之为革兰氏阴性菌 。
脱色后可以在用红色染料进行复染,阳性菌是紫色,阴性菌则被重新染上了红色 。很多有芽孢的杆菌和大部分的球菌,还有放射菌以及真菌杜辉呈现革兰氏正反应,而弧菌、螺旋体以及大多数的致病性无芽孢杆菌则呈现出副反应 。
革兰氏染色四种染液,常用微生物染色的方法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其在细菌分类方面的作用???染色技术
由于微生物细胞含有大量水分(一般在80-90%以上),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的差别不大,与周围背景没有明显的明暗差 。所以,除了观察活体微生物细胞的运动性和直接计算菌数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但是,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染色后的微生物标本是死的 , 在染色过程中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均会发生一些变化,不能完全代表其生活细胞的真实情况,染色观察时必须注意 。
本节包括四部分:
一、染色的基本原理
二、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三、制片和染色的基本程序
四、染色方法
一、染色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作用而进行的 。物理因素如细胞及细胞物质对染料的毛细现象、渗透、吸附作用等 。化学因素则是根据细胞物质和染料的不同性质而发生地各种化学反应 。酸性物质对于碱性染料较易吸附 , 且吸附作用稳固;同样,碱性物质对酸性染料较易于吸附 。如酸性物质细胞核对于碱性染料就有化学亲和力 , 易于吸附 。但是,要使酸性物质染上酸性材料,必须把它们的物理形式加以改变(如改变pH值),才利于吸附作用的发生 。相反,碱性物质(如细胞质)通常仅能染上酸性染料,若把它们变为适宜的物理形式,也同样能与碱性染料发生吸附作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