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为什么叫葫芦岛,葫芦岛的历史沿革

1、葫芦岛的历史沿革葫芦岛 , 最初为海岛名称,始见于《全辽志》 。
葫芦岛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有人类繁衍生息 。
商周以后,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有山戒、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人同汉族在这里,一代接一代过着漫长的游牧渔猎生活 。
燕、秦开征战东北以后,汉族明显增多 。经过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共同开发,不断营造优美的经济生活环境,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中国为三十六郡 , 以郡统县 。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废燕王改置辽西、辽东二郡 。接着,灭卫氏朝鲜 , 又于元封三年(前108年),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其中,辽西郡领且虑、柳暗花明城、宾徒、交黎、阳乐、狐苏、徒河、文成、临渝、海阳、新安平、令支、累县、肥如,共14县 。郡治在且虑县(今朝阳市西北大庙子乡土城子),东汉时移治阳乐(今朝阳市东南松树咀子) 。位于今葫芦岛境内的有徒河、文成二县;徒河县治所在今连山区台集屯,辖境西至今兴城东部,东于锦州一带,南至海滨地区,文成县治所在今绥中县北部地区 。
东汉时,为安抚和客理叛附不定的乌桓族,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在昌黎(即交黎,亦称昌辽,今义昌)设属国都尉 。
东汉后期,本境均为乌桓占据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权臣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 。《辽东志》称:“辽远也,以其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 。又兼辽西也 。”公孙度上任的第二年,自立为辽东侯 , 称平州牧 , 州设在襄平 。从此,辽东地区成为公孙氏割据政权 。
魏晋时期 , 曹魏撤销了公孙氏设置的平州将辽西、昌黎、玄菟、辽东四郡又划归幽州 。昌黎郡原是东汉辽东属国,魏时改为郡 。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又置平州 , 割州的昌黎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经公孙氏设置,在朝鲜北部)五郡属平州,州治在辽东郡的襄平 。辽西郡仍属幽州郡治在阳乐(原在朝阳松树咀子,西晋时已西迁) 。本境,魏时属幽州昌黎郡 , 西晋属平州昌黎郡,由昌黎、宾徒、集宁、徒河等县统辖;东晋时 , 本境基本上为鲜卑族分割,其统治中心在龙城(今朝阳),先后由前燕、前秦、后燕、北燕所统辖 。北燕时,在辽西地区分置平州昌黎郡(建昌境内)及青州营丘郡 。本境分属于昌黎建德、石城三郡 。
南北朝时期,北魏尽占燕地,在龙城置营州 , 辖昌黎、冀阳、建德、营丘、辽东、乐浪六郡 。其中,在今辽西地区有昌黎、建德、营丘(锦县一带)三郡 。昌黎郡,与营州同治龙城,领龙城、广兴、定荒三县 。本境除建昌以外均属广兴县 。建德郡消费品市场所在白狼城,领石城、广都、阳城(一说阳武)三县,今建昌地区主要在石城县境内 。隋朝 , 文帝开皇三年占有营州后,只留建德一郡和龙城一县,其余并废 。建德郡仍治白狼城,龙城县治今朝阳市 。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改龙城县为柳城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置柳城郡与辽西郡 。柳城郡治柳城县(今朝阳),本境为柳城县地 。
唐灭隋后改郡称州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在边防地区设都护府和守捉城 。设在东北地区的高层机构为安东都护府(初设在平壤,后移治辽东城 , 即今辽阳市)和营州总管府(地址在今朝阳市) 。改为营州都督府,隶属河北道,督领柳城县和营州、辽州等七州,地域范围相当于今辽西地区 。设在今本市境内的有威州(即辽州)后改为瑞州,治来远县,地址在今绥中前卫 。唐灭东突厥后,将突厥乌突罕部安置在威州及今建昌一带 。据《辽宁地方史》记载:在今连山区西区北孤竹营子设有带州孤竹县,查锦西旧志及新编《锦西市志》对此均无记载 。按地方志考评,原锦西县当时属营州泸河镇(今义县东南);兴城为柳城、来远二县地;绥中属来远县(后改为州);建昌为柳城县地,后为契丹割据 。唐朝地方建置,除设州县外,为加强控制周边各民族还设有军镇和节度使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在营州置平卢军使,第三年升格为平卢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例兼营州都督和安东都护府都护 。营州,实为唐朝在东北地区的军政及经济文化中心 。太宗李世民征高丽,曾在此亲自祭奠阵亡将士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