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萧红31岁英年早逝,死前遗愿:葬在鲁迅墓旁( 二 )


鲁迅安慰了她 , 为了帮助他们摆脱交往的孤寂 , 还把他们介绍给上海文坛的朋友 , 引领他们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

萧红|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萧红31岁英年早逝,死前遗愿:葬在鲁迅墓旁
本文图片

02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才的人 , 他很欣赏萧红的文学才华 , 曾称萧红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 鲁迅帮助他们出版了《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 , 还亲自为萧红的《生死场》作序 。
《生死场》生动地反映了伪满时期 , 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 对于“九一八”事变后饱受的战乱之苦 , 萧红更有切肤之痛 。 鲁迅更是在序言中写道:
“看到了五年以前 , 以及更早的哈尔滨 。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 , 对于死的挣扎 , 都往往力透纸背 。 ”
1935年12月 ,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 , 萧红的《生死场》得以发表 , 引起巨大的轰动和热烈的反响 , 好评如潮 。 作品唤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 鼓舞了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 。
鲁迅先生高兴地将这部作品介绍给自己的朋友 , 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 成为当时中国文坛独具风格的女作家 。 这一年 , 萧红才24岁 。
此后 , 鲁迅还把萧红介绍给美国著名采访人员史沫莱特、日本汉学家鹿地亘 , 关照他们“注意这位青年女子的作品” 。 萧红的作品 , 也因此得以被介绍到国外 。
鲁迅先生已是年过五旬 , 并且身体不好 。 在萧红眼里 , 鲁迅先生是如同祖父一般温暖的老人;而在鲁迅先生眼里 , 年轻、活泼、直率的萧红如同一个孩子 。
为了方便联系 , 萧红把家搬到了距离鲁迅家比较近的法租界 。 鲁迅全家两次来到他们的住处探望 , 这让萧红很是过意不去 , 她说:“何劳先生屈尊 , 还是我去看望你们吧 。 ”

萧红|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萧红31岁英年早逝,死前遗愿:葬在鲁迅墓旁
本文图片

于是 , 萧红几乎每天都要去鲁迅家 , 有时甚至一天去两三次 , 成了鲁迅家的常客 。 她经常和鲁迅先生畅所欲言地聊到深夜 。 鲁迅亲自送到门口 , 还嘱咐妻子许广平雇车送她回家 。
有一次 , 鲁迅正在卧室校对作品 , 见萧红来了 , 就说:“好久不见 , 好久不见 。 ”萧红纳闷 , 不是上午刚来过吗 , 怎么会好久不见?便说:“我也来呀 , 怎么都忘记了吗?”鲁迅先生哑然失笑 , 原来他在开玩笑呢 。
对缺乏父爱的萧红来说 , 鲁迅先生既是她文学创作路上的精神导师 , 生活中更是给予她如同慈父一般的关爱 。 在鲁迅家里 , 这个苦命的女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家庭温暖 。
萧红在鲁迅家里 , 还做过几次韭菜盒子、荷叶饼、饺子等 , 每次她提议做这些 , 鲁迅必然答应 。 尽管做得不够好吃 , 鲁迅也总是举着筷子问许广平:“我可以再吃几个吗?”以此来化解萧红的窘迫 。
海婴最是调皮 , 他以看到萧红就非要把她拉到院子里玩 , 拽她的头发和衣裳 。 鲁迅说:“他看你梳两条辫子 , 和他差不多 , 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 , 就看你小 。 ”许广平问海婴:“为什么喜欢她呢?”“她有小辫子 。 ”说着又来拉萧红 , 鲁迅先生哈哈大笑 。
萧红后来回忆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 是从心里的欢喜 。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 他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 ”
萧红每次离开鲁迅家的时候 , 鲁迅总是让许广平送到楼下 , 再掏出一把零钱给她乘车 。 除了生活上的关心 , 还有在人生和写作上对萧红的教导提携 。 鲁迅对萧红的殷切关照 , 许广平看得最清楚 , 她说: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