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旅人减轻些哀愁 , 自然鲁迅先生应该尽最大的力量使有为的人不致颓唐无助 。 所以除了拔出许多时间和萧红通信外 , 更想方设法给他们介绍出版 , 总之千方百计给这些新来者以温暖 。 ”
本文图片
03
与鲁迅先生的这一段交往 , 给了萧红难得的幸福、快乐的时光 。 甚至在她一生凄凉的时光中 , 算是余生最大的安慰了 。
1936年 , 萧红与鲁迅先生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 她和萧军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 。 7月15日 , 萧红东渡日本求学 。 许广平亲自下厨做菜 , 设宴为萧红饯行 。 尽管鲁迅夫妇苦口婆心规劝她与萧军复合 , 但萧红去意已决 。
鲁迅爱怜地嘱咐萧红:“每到码头就有验病的上来 , 不要怕 , 中国人就会吓唬中国人 。 ”这次分别 , 没想到竟然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
1936年10月19日 , 鲁迅先生在上海因病逝世 。 噩耗传到东京 , 萧红悲痛欲绝 。 她在给萧军的信中说:
“昨夜 , 我是不能不哭了 。 我看到一张中国报纸上清清楚楚登着他的照片 , 而且是那么痛苦的一刻 。 可惜我的哭声不能和你们的哭声混在一道 。 虽然在三个月前向他告别的时候 , 他是坐在藤椅上……”
除了给萧军、许广平写信 , 萧红还发表了一系列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 寄托对恩师的深深怀念 。
1937年1月 , 萧红回国 。 回到上海后 , 她第一时间去看望许广平和海婴 , 见到鲁迅遗像旁边的那盆万年青 , 不由得想起第一次去鲁迅家的场景 。
那时 , 当萧红看到一盆万年青摆在客厅的长桌上时 , 来自北方的她不由得感到惊奇 , 以后每次去都见它生机盎然的样子 。 鲁迅告诉她:“这叫万年青 , 永远这样 。 ”现在先生走了 , 花盆换了 , 但万年青依然“不凋零青翠” 。
本文图片
萧红拉着海婴的手 , 眼泪直流 。 她又去万国公墓拜祭鲁迅先生 , 献上鲜花 , 想起先生把自己当亲人的一幕幕 , 痛哭失声 。 怀着巨大的悲痛 , 她写下了令人泪下的《拜墓——为鲁迅先生》一诗 。
此后 , 萧红用很多时间负责《鲁迅纪念集》中新闻报纸部分的剪贴、校对工作 , 以寄托她对鲁迅先生的哀思 。 同时也写了许多问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鲁迅的深深怀念、 崇敬与感激之情 。
1939年 , 流亡重庆的萧红发表了《纪念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等 , 对恩师的思念之情时刻萦绕在心头 。 她用细腻、清新的笔调 , 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 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
在萧红笔下 ,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 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 。 他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 尊重妻子、爱护儿子的好丈夫、好父亲 , 还是一个辛勤培植青年作家 , 情意深重、慈祥宽厚的长者 。
与鲁迅相处的日子 , 是萧红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 , 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深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 鲁迅先生的早逝 , 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本文图片
04
与萧军分手之后 , 萧红和端木蕻良走到了一起 。 1940年春天 , 萧红和端木蕻良去了香港 。 香港 , 成了萧红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01小梅和老公是大学同学 婚姻出现危机时,大可不必觉得自己的后半生就无望了
- 妻子|《家族荣耀》:娶什么样的老婆回家,就决定你后半生是否幸福
- 日本 前半生“子宫作家”,后半生“花尼姑”:这个日本女人因何被捧?
- 李小冉|李小冉新剧热播,昔日狗血恋情被扒,她的前半生与三个男人
- 易经:人到中年,丢掉两样,后半生福气满满
- 诗词|10首诗词,走过半生,才读懂其中真意
- |《三生有幸》在“情”“欲”之间挣扎的侯志荣:他后半生必定幸福
- |奔五的70后,如果后半生“缺少”以下4个人,那故乡就回不去了
- |后半生,少生气,好好活
- 后半生,少生气,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