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域春节的风俗,不同地域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四 )


比如说在春节的时候,会吃饺子或者是南方的人会吃汤圆和年糕,在春节之前会打扫卫生 , 然后也会擦玻璃,在小年的时候会吃麻糖,然后也会有小年晚会 。
比如说在南方的时候会有吃汤圆和吃年糕的习俗,或者是在春节的时候也会放鞭炮,或者是会在春节的时候看春节晚会,在春节的时候会穿新衣服 。
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喜欢放烟花,然后吃团年饭,团年饭一般都会选择吃饺子,然后一起看春晚,而且在北方的时候人们也会转旺火 。

不同地域春节的风俗,不同地域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各地区的春节习俗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
华北地区
北方的春节,除了必不可少的庙会,各地又有多种独特的习俗 。
捏油灯:在山西晋西北的岢岚县民间,从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们在几个晚上都要点油灯 。岚县人捏灯盏,是用面捏 , 所用面,有荞面、糕面数种 。捏荞面灯盏,要捏成形后放在笼屉中蒸熟;糕面 , 即软黄米面灯盏,是在做成蒸熟的素糕后才捏成灯形 。有的人家也用玉米面、荞麦面做灯 。用白面做的叫“银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养麦面做的叫“铁灯” 。
剪春幡:在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 。
跑竹马: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流行于山西省内各地 。这种活动内容 , 通过有关资料的证实,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 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民间活动形式,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的春节传统有一种大江东去的豪迈 。
陇县社火: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 。“ 社火 ”的渊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它杂戏杂耍的 “ 百戏 ”广场娱乐活动 。起初,是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 , 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破五:意思过了今天过年中所忌讳都破了,生产开始正常,清晨鸣炮庆祝,但这一天也是忌讳最严的一天,呆家里不作事更不能出门 。今天也是过年敬香供神最后一天,晨、午、晚每次都要鸣炮 。
华中地区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中原地区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 。
沤柏枝:豫西一带 , 农历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将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 , 俗称“沤柏枝” 。沤柏枝时有的全家大人小孩要从柏枝火上跨过,称跨旺火 。有的还在当院中高挂一灯笼,称作 。挂天灯 。据说,挂天灯、沤柏枝、跨旺火可 。镇妖除邪 , 尤其可防止凶神
冬舂米:汉族民间岁时风俗 。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等地 。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恰好是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民间称作“腊米工日” 。这天取水舂米,迈入仓中,故称 。冬舂米是在黄米的基础上再囤制一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