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的性格特征,观音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要事迹进行评价( 七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也不一样 。我们从文本着手,从小说中的观音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灵,以及他者对于这个神灵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两方面来分析观音形象,突出了她降妖伏魔的神通、大慈大悲的善良以及犹如凡人的人性,可以看出 。小说一方面强调了观音的慈爱善心,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她的救灾救难 , 看到的是一个为人们消灾、除难、赐福的观世音菩萨 。作品如此描写观音,正是从民间信仰出发的,是民间观音信仰的艺术再现 。
二、《西游记》观音形象的民间性及其意义
《西游记》小说是民间数代人积累完成的,众多故事情节的发展 *** 并无严格的内在因果逻辑,是众多民间传说的“触类而纳”,由许多小故事杂凑起来的,其对于观音形象的塑造也体现出这种民间性 。小说中塑造的观音形象是古代民间观音信仰的体现 , 也就是 说,古代民间的观音崇拜热潮是小说塑造观音形象的源泉 。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来就曾在佛家寺院出家,称帝后仍然礼遇佛教喇嘛,尊为国师,将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种,其中的“教” , 主要从事瑜珈密法仪式,为人们祈祷求福,为死者追善供养 , 消除一切现造业 。因为藉此活动可达到稳定民心之作用,所以不但深受民间社会喜爱 。连君王亦多喜好 。明成祖更是在佛僧(道衍,俗名姚广孝)的计谋下才得以当权称主 , 他对佛教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曾为《法华经》作序 , 亲撰《申僧传》 。在这样两位皇帝的突出影响下,明代历代君王对于佛教都没有采取强烈的反对措施 , 佛教因而以禅宗和净土宗在明代得以复兴,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居士儒官,都倡言净土禅宗,主张三教合一 。在这种禅净合一的宗教背景下,民俗佛教中的观音信仰更为突显了 。以致在一般人心目中,观音的地位不只是超过了其他菩萨,甚至超过了佛祖 。在当时的皇宫里还出现了观音神授经书的传说,如永乐之妻徐皇后(1362年一1407年)在焚香 *** 诵经时,忽见阁中充满紫金光,观音菩萨现身 , 她的意识也随着观音到了“耆^崛第一道场”的净土世界,观音在此授与她《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她醒后取笔记下了此经,并命名为《大明仁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 。还把永乐皇帝能顺利登位,归功于持念此经的灵验 。同时,民间宗教在明代也得以空前发展,观音被普遍纳入到民间宗教的一般信仰中 , 成为它们供奉的主要神祗 。民间宗教把观音作为无声老母掌管的佛祖之一,与吕祖、济公、关帝等相提并论 , 甚至有的教派认为观音本来就是无声老母 。
在这种佛教中国化不断加强、民间宗教逐渐兴盛的环境下,观音信仰更为世俗化,其内容进一步受到了儒家、道教思想的影响,把观音置于了等级森严的神阶制下,赋予观音更多的道教魔力 。她既成为整个佛道神仙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又是一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普通的善神、福神 。整个社会对观音的热情非常高 , 各种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尼庵也遍及全国各地,不可胜数 。如明朝万历年间(约万历二十年,1592年),宛平知县沈榜对北京城内外的寺庙进行调查,根据其《宛署杂记》可知,北京城内有观音寺七座、城外六座;观音庵城内八座、城外十座;观音庙城内一处、城外二处;观音堂城内三座、城外七座 , 共计四十一座寺庙单是一个北京城内外,就有四十一座观音寺庙,由此可以窥见全国各地观音信仰的盛况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